脱贫路径的根本反思——评《贫穷的本质》一书

2023-08-01 23:37: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脱贫路径的根本反思——评《贫穷的本质》一书》,欢迎阅读!
脱贫,一书,贫穷,路径,反思
脱贫路径的根本反思——评《贫穷的本质》一书

作者:秦彬煊 卞秋实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5



秦彬煊 卞秋实

(北京理工大学理论经济学,北京 100000

要:摆脱贫穷的实践行为是现代人类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基于以脱贫为目的的实践和探索,经济发展理论逐渐丰富,如何有效提高物质积累、如何快速的提高物质生产的效率、如何选择不同经济基础的发展路径,这些命题都是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贫穷的本质》一书,针对经济发展理论在各国的实践,从实际案例的角度提出了质证。

关键词:脱贫路径;反思;贫穷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F1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5-0244-02

一、贫穷的定义

“贫穷”或者“穷”,是一种对欠缺状态的描述,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引申出两种基本含义。其一,“贫穷”描述了一种绝对缺乏的状态,主要是指某一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其二,“贫穷”描述了一种相对的欠缺状态,这一状态并不表明当前某一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能否匹配,而是在与环境的对比中感到相对缺乏。

这种区分本质上是对“脱贫”目标的界定,对于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关于要素投入产出的实践应当以明确的目标为前提。在一般意义上的实践中,主要将“贫穷”局限于某一资源的绝对缺少,因而提高物质生产能力的意义在于满足人们生理层面的基本需求。但在心理学经济学的交叉融合的背景下,以相对缺乏为内核的“贫穷”概念逐渐出现在研究的视野。作为对于资源充裕状态的描述,客观界定“贫穷”的标准有利于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而“相对剥夺感”理论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贫穷”形成的心理机制。同时,这代表着经济发展路径的拓展,因为生产和分配都成为脱贫的可选途径。如果说生产更多的是侧重于经济

域,那么分配就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经济的范畴,包括了文化制度法律社会层面的问题。

《贫穷的本质》虽然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区分,但按照这样的分类法进行寻找,都可找到相应的案例。全书虽然以《贫穷的本质》为名,但主要是在研究贫穷形成的机制,而非探讨贫穷是什么。

二、脱贫实践中的悖论

摆脱贫困是人类自命的使命,摆脱贫困甚至被内化进人类的基本权利——生存权和发展权中。这种实践始终以自发的和群体性的两种方式进行。因此,微观个体自发的尝试以各种方式进行,而群体性的尝试以不同的组织为载体发生。这些实践或起始于朴素的想法,或起始于周密的计划,但效果加以评估,背离原始动机的实践悖论并不少见。作者在书中描述了大量常见却并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现象。

1. 原始动机与行为选择的悖论


在实践中个体的行为选择却总是与脱贫的原始动机相背离。作者列举了印尼万隆省附近的例子用以说明由食物引发的“贫困陷阱”。基本逻辑在于穷人挣得钱太少,因而不能吃饱,于是就不能胜任重要的工作,最终导致他们的收入也就缺乏更进一步改善膳食的资本。但通过对18 个国家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并不支持“贫困陷阱”,因为穷人的食品消费只占总消费的36%~79%。即使是食品消费也并没有全部用于有利于获得劳动力资本的能量补充或是营养完善。

在以改善印尼人口高贫血症发病率(6% 的男性和38%的女性)为目的的印尼铁营养状况评价与研究项目中,人们通过购买加铁鱼酱即可补充铁元素以改善自身有氧代谢能力低下、身体虚弱及疲倦等症状,从而提升劳动力素质,以改善报酬。以购买力平价进行计算,一年只需花7 美元,而收入增加高达46 美元。但这一计划的试试效果并不乐观。尽管能够负担的起健康食物,但人们在越缺少钱的情况下,却越喜欢购买不健康的食物。

这样的例子大量存在,包括低收入群体更关注自身的健康,常常花钱在昂贵的治疗上,却

忽视廉价的预防;贫困家庭应该在每块地里都施一点儿肥,而不是将肥料集中用于某一块地等。

2. 短期选择与长期改善的悖论

效用在西方经济理论中被用来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尺,而能够成为标尺的基本前提是效用相对恒定。但在穷人的实际生活中,短期的效用选择与长期的效用选择并不一致。虽然短期的效用是正的,但对于长期而言,这种正的效用的积累并不一定导出长期福利的改善。

作者列举了摩洛哥一个偏远山村的案例,该村村民欧查·姆巴克,作者发现在这个吃不饱饭的家庭却拥有电视、抛物面天线和DVD 播放机。作者询问其如果觉得一家人吃不饱饭,为什么还要购买这些东西,欧查·姆巴克的回答是觉得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对于贫困家庭而言,节约下购买电视机等物品的资金或许能够在长期提供脱贫的机会,但将长期改善的可能性与短期消费获得的效用进行比较,人们往往会选择短期的享受而非为一个美好的未来保留机会。由此可见相同数量的资金在即期和未来,效用并不一致。作者总结出来“总体来说,穷人的首要选择显然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儿乏味”。

3. 帮扶政策政策的公益性与低效率的悖论

个体的脱贫实践往往不能摆脱贫困的怪圈,原因在于不能有效摆脱自身和环境的局限,因而群体性的扶贫计划是各国政府普遍的做法。而群体性的扶贫计划也分为政府行为和非政府行为两种。

作者以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为例进行分析,列举了埃斯特利在《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一书中的观点,认为非洲国家的教育投资对这些国家的发展毫无助益。甚至引用台湾、马拉维、肯尼亚的义务教育计划的例子用以证明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并不乐观。这些实例有力的证明了这些例子中通过帮扶政策进行的资源分配是缺乏效率的。这一结论直接导致另一个问题呈现出来,是否应该以效益为指挥棒调整资源配置的方式。在实践中,这一抉择意味着在教育投资乏效益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将资源投入到其他方面,并利用产出反哺教育

除了教育,在小额贷款等方面同样存在这一现象。小额贷款的资金是帮扶性质的,但受限于贷款规模、风险程度,小额贷款的资金成本相对于大额贷款更高。

三、摆脱贫困的终极路径选择


作者的描述中引用了详实的数据,围绕着每一个主体所论述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其基本的贡献在于以下正反两个方面。本文的贡献之一在于揭示了关于脱贫的实践其基本路径并不应局限于经济发展理论。本文揭示了大量实践中与经济发展理论相悖的案例。这些案例广泛存在于各国,从微观的角度呈现了个体决策过程中的多元动机,也将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多因素影响呈现出来。这些研究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拟合了现实,有些观点对于传统理论甚至是颠覆性的,因而能够对人们的扶贫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尤其是作者从社会的层面综合分析贫困问题,就比单纯从经济层面探索贫穷的本质更加有效。

本文的缺陷在于从个体的角度进行脱贫实践的探索,没有将有效的路径提供给读者。通过案例分析,本书将影响个体决策的种种因素呈现出来,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层面综合看待脱贫问题,揭示了传统理论的缺陷却没有给出新的路径选择方案。作为一个目标,保持个体或家族的命运远离贫困的尝试伴随着历史的延续一直在进行,但并没有有效的办法本保留下来。这引起人们的思考:对于脱贫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个体的尝试难以找到有效的对策,因而本书关于脱贫的解释最终给人的感觉也是灰色的,不觉产生一丝失望。但通过对传统理论反思,结合从历史角度进行的经济经验的梳理,本书给人的基本启示在于只有依靠群体性的努力,才能从本质上对贫困进行准确的把握,对脱贫进行有效的探索,从而摆脱贫困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李雨停,丁四保,王荣成. 我囯贫困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经济问题探索[J]. 经济问题探索,2009247):132-139.

[2] 袁媛,伍斌. 英国反贫困的地域政策及对中国的规划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2012512):96.

[3] 罗庆,李小建. 国外农村贫困地理研究进展[J]. 经济地理2014634):1-8.

(责任编辑:孙伟明)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0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