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欢迎阅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摘要:优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强化管理机制,规范学生行为;丰富校园生活,
培养健全的的人格。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建设 育人特色
个性化的学校在管理学上称之为组织文化,它对一个组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校园文化就是通过学校历史,学校的形象标志,学校建筑,内部机制设置,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校风……等表现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文化教育力量,它是用主题理念去统率学校中的一切,形成一种有鲜明理念内涵的文化整体合力。充分体现培养人的目的性,形成学校自身的风格特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这里,应该拥有深厚的文化气息。而让生活在这里的学生感受着高尚的道德熏陶,聆听着所仰慕的伟人的教诲,吹拂着满面的文化春风,触摸着时代脉搏,滋补着精神的营养,吸收着进取的动力,要让学校充满着这样的文化气息和道德熏陶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校园的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的、直观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如学校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和设备、环境卫生、学校的标志、校园绿化美化等。一所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及管理直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特色。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创建优美和谐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符合本校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科学性要做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教育性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和形式完善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经济性是即有时代感,又不追求时髦,因地制宜经济实用。
校园环境建设要做到: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场地和空间优化育人环境,栽种花、草、树木。楼、台、馆、榭等装修应体现出全样师生的共同思想,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深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学校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让人在校园流连其间总感到一草一木总关情,每堵墙壁都在“说话”。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的干扰。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的品德。学校是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大部份时间生活在学校,这里的一切最好让学生感受到是他们亲手营造的,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譬如,可以发动学生为学校各场馆、宅所选择合适的名句格言,甚至可以写好推荐理由并结集公布。试想,如果是他们亲自选择或书写的名句格言,他们能不注意吗?也可以让学生选择心目中的仰慕的伟人、名人,然后制订并张贴这些伟人的肖像。这样的活动涉及面广,影响一定深刻,可以每年搞一次,让他们经常受到发自自我要求的教育。学生们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
1
从而增强环境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起到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
制度文化的建设必须是民主的、平等的、公平的,使国民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机会,必须是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结构合理,内容先进的教育体系;必须是有利于全面发展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体系;必须是开放的,以大教育出发,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形成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必须是国际性的。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必须要求学校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
在建立和健全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能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二是细;三是严。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政治处主任(少先队总辅员),年段长,班主任参加的德育工作的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生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是却不能反驳同学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制度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重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的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了个人服从集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国家兴之、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学校“三风”建设。即学校领导的作风、老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上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表帅的工作。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深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学校应适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随意的。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纪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田径队、体操队、小乐队、合唱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教师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成要多样化。即要求思想性和知识性,又要有娱乐性和实践性,还要有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艺术节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加。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个性,学生渴望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于学生精神生活的需求。使那些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ld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