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2022-11-23 10:22:4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欢迎阅读!
中职,攻读,硕士学位,在职,教师
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2000年,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中,遴选了天津大学等13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以下简称中职硕士)培养工作。十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已经证明:这种以中职硕士的方式,采用计划有组织、成规模地优先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以此带动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举措,非常贴近中职学校实际,具有相当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基本思路、制度建设和方式方法上都突破了职教师资的原有培养模式,为构建新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本文就目前中职硕士培养工作质量所面临的若干问题有针对性地作了探讨与剖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可供中职硕士培养单位和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生源不足是困扰中职硕士培养工作历史问题,中职硕士生源总体上呈逐年下滑趋势,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工学矛盾,要求报考的学员多为单位的中青年教学管理骨干,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往往难以从本单位脱身。二是工程硕士和教育硕士的入学条件并不比中职硕士的入学条件高,导致一些考生另作选择。三是由于考生原有本科学历获取渠道的差异、生源的地区差异、生源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各地对教师业务进修要求的差异等,造成考生的知识水平特别是外语知识水平差异较大,导致一部分生源(在职教师)的实际水平达不到录取分数线要求,考试不合格而流失。四是攻读硕士学位需承担一定的费用。五是上级主管部门对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尚未提出明确的学历要求。 国家在启动中职硕士培养工作时,就已明确其培养目标是为中职学校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因此中职硕士教育本质上是以中职教师的职业为背景的职业型、应用教育有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但是,由于目前培养学校主要依赖各专业学位点培养中职硕士,于是就出现了培养目标与培养现状的矛盾。具体表现是:一是绝大多数培养学校基本沿用学/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体系,其教学计划基本上采用以学科/学术型硕士所设课程+几门教育学门类课程的方式,未能明显体现中职硕士的培养目标和特色要求。二是所授学位不明确,多数培养学校授予学术型硕士学位(工学/经济/教育学等),少数培养学校授予教育硕士学位。三是学位论文的要求不同,有些学校要求学生完全依据学术型、理论型硕士的标准完成毕业论文。这样就不自觉地滑入学科培养的老路。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特殊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特色与创新。中职硕士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的中职学校"双师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他们除扎实的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职业教育学知识,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集理论知识、教学能力、操作能力于一身。但是,由于以下原因,使得中职硕士教育很难充分体现"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特色:一是由于受到全日制研究教育资源的限制,导致"中职硕士";教育发展缓慢,并有逐步向全日制研究教育靠拢的趋势,从培养方案、教学方式、论文要求到教学管理基本沿用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二是由于培养高校对研究教育"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取向,普遍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是一些培养高校尤其是非师范类培养高校,还缺乏职教育学方面的足够师资。四是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自身也存在着知识更新能力较差、教育知识缺乏和实践操作能力不足等弱点。

(四)学期安排方式的问题目前中职硕士的培养方式在学期安排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学习一年,第三年毕业答辩;每年4月开学,7月结束,连续两年,第三年毕业答辩;9月开学,集中一学期学习,第二年暑期再开课,第三年毕业答辩;每年暑期开课,第三年毕业答辩;完全不脱产,培养学校在生源较为集中的城市或地区设立教学站(点),利用双休日授课。

按照中职硕士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硕士课程学习和学分获得一般需要一年两个学期


的时间。可以看出,前三种方式的学习时间基本可以满足教学计划要求,培养质量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但就后两种方式的学期安排而言,无论是在暑期上课还是利用双休日上课,都难以满足学习时间量的要求。没有量的要求和积累就很难有培养工作质的飞跃,教学质量也就不能完全控制了。

为缓解中职硕士生源不足的问题,应当建立独立、配套的中职硕士招生制度如为体现终身学习的理念,报考条件可以为符合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任一个:一是在中职学校或省、地、市级职教教研室(研究所)从事二年以上教学管理、教研工作的本科或同等学力人员;二是具有技师或高级技师或相应专业技术职称的本科或同等学力人员;三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考试科目和内容要突出职教特色,录取标准应符合研究生培养的多元性、有利扩大招生途径等特点,逐步发展到真正客观公正选拔人才。可考虑在目前以考试合格为录取标准的基础上,补充以下四种方式:一是对中职学校德、能、勤各方面特别优秀的教师,经过学校及教育政部门评选,按一定名额保送入学二是对教师中的职业技术骨干进行照顾,降分录取,即按技术竞赛、获奖名次,专利,技术改造创新等荣誉等级,折合成绩权数,计入考生成绩总分;三是在一些高校的重点专业中,设立部分应届生保送名额,但这些学生毕业后不直接读研,先到中职学校或企业对口工作一定年限后,再回校读研;四是建立中职硕士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制度为解决中职硕士培养目标与培养现状的矛盾以及培养特色体现的问题,培养学校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调整、优化其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尽可能地处理好知识拓展与技能提高、学术研究教学研究、科研能力提高与"双师型";素质提升关系。调整的核心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对中职教师"双师型";素质要求的明确和提高,中职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进一步明确为高层次的中职学校"双师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制度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组的意见,其具体的专业要求为:在本专业领域掌握较为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与职业实践有直接联系的知识、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能够按照职教育基本规律正确地分析、评价和设计本专业的教学过程,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工作;具有从事职业教育专业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管理工作的能力。 为实现以上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中职硕士的培养应采用以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为主、业知识水平提高为辅的方针。这是因为从专业技术水平来衡量,对其教学对象中职学生而言,具有本科学历的中职教师已能满足要求。他们急需提高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教学方法,特别是课程开发和现代教学法方面的课程中职硕士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其职业背景和专业要求。课程结构设计可为"三模块式";"学位课+选修课+实践环节";

其中,学位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为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包括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实践技能、学术报告和论文设计在课程内容比例上,教育课程可占40%专业技术类课程40%职业资格证书类课程20%这样比较符合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硕士培养模式主要有学校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和中外合作培养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为提高培养质量,培养院校应坚持创新性、本土化、适切性原则,打破传统学术性研究生单一培养模式的局限,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实现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建议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四方面重点:在保证达到硕士研究教育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充分体现职教师资培养特色;在保证学员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重视优良个性发展,加强应用型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借鉴诸如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的成功经验改进培养模式,解决中职教师面临的"工学矛盾";;借鉴、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和模式,改进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与方法。中职硕士教育质量的优劣,关键之一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导师队伍。为适应重点培养中职硕士动手型、应用型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中职硕士应用型科研素质的实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l2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