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齐白石山水画中的童真意趣

2023-01-28 01:40: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解读齐白石山水画中的童真意趣 》,欢迎阅读!
齐白石,意趣,山水画,童真,解读
解读齐白石山水画中的童真意趣

作者: 吴婷婷

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12



TEXT / 吴婷婷

回眸20 世纪中国画的艺术领域,一位并非出自书香门第的齐白石凭借自己一生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中国画创作上承前启后的大艺术家,为当时的艺术增添了多姿的光彩。人们常说齐白石的画“雅俗共赏”,其原因就是能从画中感受到老人的童真之心。他擅长花鸟人物,与之相比,山水在他的绘画中居于较次的地位,但山水画也别有风味,同样蕴藏着那份童真意趣。

一、齐白石学习山水画的历程

齐白石学习山水画是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开始的,山水谱便成了他学习山水的启蒙老师。27 岁那年开始拜师学画。他的山水画,最早脱胎于《芥子园画谱》和“四王”,所以他40 以前的山水都是依照画谱程式,作细致的描绘,笔力秀弱,缺乏生气,40 岁之后就大为不同了。

要创作山水画,必须走向自然,胸中有丘壑,方能写江山图画。因而,齐白石游历山河之间,以实现描绘壮丽河山的胸怀。齐白石“五出五归”的游历,使他开阔了胸襟,拓展了视野,使得山水画面貌为之一变。他历时8年,画了很多写生,胸襟与见识大大开阔,画风也为之改变。从这时期的作品可知,他不再依照画谱程式亦步亦趋地临摹,而是通过写生寻求新的构图、意境、画法,虽不免有些幼稚之处,却充满了生气与创意,拉开了社会流行模仿画风的距离。1910 年,他把游历过程中所绘山水画稿重新画了一遍,编写了《借山图卷》。1919 年,齐白石在北京临摹了更多前人名作,进行了大约十年的探索,发奋变法,使自己的画法风格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他不断吸取以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的金石派画法,对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意境、笔墨、色彩进行了大胆改造,因而他的山水画风格更加成熟,山水作品更具独创性。

“与众不同,画格很高。”这是当年陈师曾对齐白石山水的赞语。齐白石笔下的山水画跃动着大自然的生命活力,是在传统写意山水与民间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画山水布局立意总是反复构思,独具创作,不愿落入前人窠臼,反对死临硬摹,主张“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

二、齐白石山水画的童真意趣

1、齐白石山水画的童真意趣——不喜平庸,以新出奇

齐白石的山水画,无论是构图、造型,还是色彩、人物,使得人们的初感都为儿童绘画一般,画得无拘无束,富有心意,不同寻常。齐白石提倡敢于“扫除凡格”,他佩服石涛、金农作画有新意,并努力效法。齐白石的山水画在构图上,以立轴比较多,其构图,以高远、平远为基本形式,都以独特新颖的章法个性描绘,既有天真浪漫的童真意趣,又有画家个性的显现。此种构图,恰似儿童绘画,由前至后,层层推进,放眼看去,一目了然。如在《旧游所见图》中,构图为自我创意之体现,中间大段的留白,在近景与远山间结构出新的平远式构图,推展了画面的景深,营造了画面的空间层次。画面中的排版看似怪异,恰似儿童的随心所欲,但画面营造的氛围与意境是值得深思的,画面中新奇的构图模式拓展了作品的新意。

齐白石的山水画在造型上,用笔用墨,独具风格,如《鳞桥烟柳图》别有新意地表现出与以往山水画不同的韵味。这幅画中题跋用粗笔篆书书写,与山体的浓重相呼应。最有意味的是画面右下角的朱文印,恰到好处地为画面增加了趣味性。再如《松溪图》中树叶的点染法丰富而颇具特色。此画不以常规之法,用墨较湿,点染披佛,既见笔又见墨。儿童绘画亦是如此,


在不经意间,在无拘无束中营造出新意。此幅作品的构图亦见特色,形成右上密而左下松的格局,自上流下的溪水则贯穿疏密间的联系,是山水画中很难得的造型手法。在《借山图卷》中,其造型手法别具一格,既有儿童画的造型特征,又具有求新求变、新颖出奇、写其“胸中山水”的独创。

齐白石的山水画在色彩上,桃红柳绿、彩霞漫天,洋溢着儿童的几分天真浪漫。在点景人物上,新意不断。如在《山间松屋》中,屋前树下三个小朋友在玩耍,有两个小朋友在玩骑木游戏,一个小朋友趴在地上观察着什么,整个画面营造了别具风格的氛围,充满着童年的天真与快乐。

2、齐白石山水画的童真意趣——言简意赅,以少胜多

齐白石的山水画言简意赅,似儿童画,寥寥几笔,单纯简洁,省略琐碎,主题鲜明。他很少画重峦叠嶂、林木华滋、重楼复殿。毋庸置疑,齐白石的山水画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留白。他不仅物象减少,笔墨也减少——大多是简括粗放的勾染,几乎不要复杂的皴法,正如齐白石自叹“咫尺天涯几涂笔”。这些都鲜明的突出一个特色——“简”。

齐白石画山水来自对生活的感受,他以简练的阔笔拖出的山峦,显得那么淋漓尽致、不拘常法,往往漫不经心几笔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即便是平凡的景物,经他经营位置,画面总是很新鲜,这些举措像似儿童绘画的状态。如《滕王阁》,这幅作品在构图上采用传统山水三段式布局,却又不完全是古人的墨迹。近景是房屋与楼阁顶部,中景是树林,而远景是大山,无论是近景,还是中景、远景,都是大笔涂抹,简单几笔,跃然纸上,营造了优美意境。诗意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笔简意远,堪称代表齐白石水平的杰作,从中颇能见出画家在山水构图和取意上的良苦用心。他作品中的水多以留白处理,大片的留白成为画面中不可缺少的构成,画面用笔不多,却能达到意境幽远的艺术效果。他笔下的江湖河海,大多是依据自我体验的发挥,稍稍横勾,水的自然被表现地神完意足。“归帆”是齐白石常画的主题,远帆画得更简,寥寥几笔,随风飘行。远山不勾不皴,直接用重墨、单墨一挥而就,简约至极。

3、齐白石山水画的童真意趣——拙而有味,不失雅致

齐白石山水画中还有给人的感觉就是“拙”。他用大写意手段、强悍的金石笔法勾画山水,铸造了粗拙、朴茂的笔墨特色,恰似儿童绘画时那种拙拙的感觉,但画面又不失雅致。

齐白石山水画,不论什么形式,大都风格独造,与传统山水画有很大的区别。人们看惯了十分讲究的传统山水后对他的山水有争议是很自然的,齐白石自己说:“余画山水,不喜平庸。前清以青藤、大涤子外,虽有好事者论王姓为画圣,余以为匠家作。”人们越是看不上他的山水,他越是坚持自己的探索、画自己的风格、走出自己的道路。当时有人说他画山水不文气,太粗糙,太无古法,堪称馒头山。人们看惯了精致画法山水,很难理解这种风格。齐白石自嘲曰:“大叶粗枝世所轻”,并感叹道:“一挥便了忘工粗。”,生动透视出齐白石的个性与性格。当然这种“粗拙”,并非“忘工细”的结果,而是画家的一种追求,是他绘画时的一种状态体现。他享受在自我绘画的状态中,对于我们绘画者来说,应该能够体会这一点。往往在绘画状态最佳时期,绘画才会有所突破。事实上,齐白石山水粗而不糙,粗中有细,拙中有味,是很耐看的。如《岱庙图》中,远处山峰以红、蓝两色重笔抹出,山峰圆如馒头,拙拙几笔,山高势远,近处岱庙表现手法简洁自然,墙里墙外,松树枝干,交错斜倚,苍翠丛生。我们从画面中咋看似儿童画,笔稚色拙,涂鸦几笔,但细细品味之后,是拙而有味,直白地表现个性。整幅作品厚实而均衡,率意而天真,有节奏感,设色雅致,拙中见巧。

三、结束语


齐白石由一位民间艺匠成为一代大师,是他抛弃了文人画的僵化程式与民间美术中那些低俗因素的结果。齐白石的山水画不同于正宗的山水画家所作,他以其天才颖悟加童心,随心所欲,画格出尘脱俗。他的山水画经过改造与探索,在他手下凝为一个充满生机与童真的新生命。这些山水画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蕴藏着童真意趣,体现出白石老人在山水画创作中形成了自家风貌。齐白石以独到的技法,非凡的创意,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充满童真与稚气的山水作品。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洋溢着一颗童真之心,都画出了“天趣”,同时也画出了“童真”。他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不朽的魅力和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祥林著,《齐白石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 出版[2]张次溪著,《齐白石的一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年出版

3]《齐白石山水画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年出版

【吴婷婷,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hy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