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家庭教育】简单实用的育儿经验精华》,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育儿,简单,经验,实用](/static/wddqxz/img/rand/big_30.jpg)
【家庭教育】简单实用的育儿经验精华
这里收集并整理了一些育儿理论和做法,乍一看很简单,其实里面蕴含很多科学理念,很多是爸爸妈妈们思考和实践后的真知。 ■ 环境和习惯
1、环境很重要,自己要做得正。
不要太聪明。我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关键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3、不要轻易养成一个坏习惯,那样你会发现,纠正一个坏习惯的时间会是2倍,3倍于养成习惯的时间;不要因为一时眼前的短暂利益妥协,随便就给孩子引入新的不良习惯,比如因为孩子不吃饭,就开电视让孩子看,来达到多喂几口饭的目的。 ■ 尊重和保护
4、尊重孩子,习惯换位思考。 5.注意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 ■教育技巧
6.一步一步地教孩子注意技能,不要一步一步地结巴成胖子;了解当前儿童的特点,不要鼓励他们。
7、社会上很多“早教”的方法,当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不做,有所为有所不为;信奉宁缺勿滥,过犹不及。
8.孩子是社会的孩子。不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救世主,唯一的救世主。
9、不要过多纠缠在自己育儿细节上的为什么,理论依据。做就做了,既成事实,没那么多讲究。 ■ 与孩子们交谈
10、说真话,当你发现有些真话说出来可能会效果不好,那就注意说话的技巧,宁可说一半,说的外交辞令些,也不要说瞎话;
11.说出孩子理解的内容。一个习惯于讲道理的母亲应该言简意赅,避免像唐僧那样。 12、有预见性,明明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引起孩子强烈抗争并且自己还可能妥协,那么就不要去干预孩子,否则最后结果只会更坏不会更好。 ■ 关于饮食
13、注意比较均衡的配比即可,无需太精细;1岁以前孩子保证奶量;一岁以后注意三餐即可;一天中的饮食做不到各类搭配均衡,那么一周中的饮食搭配一下,都兼顾一下,也是可以的,孩子不会饿死自己。
14.一定要在餐椅上吃饭。如果你不吃,请离开。
15、外出玩不可能像家中吃得那么放心的时候,也没必要太担心,能力范围内稍微注意下,比如选家干净的饭店;其他比如菜中是不是有味精,菜是不是绿色食品等,就没必要太担心了。
16.补钙应广为人知,不得缺钙或补钙;多晒晒太阳。 ■关于穿衣与生病
17.不要注意,也不要故意穿。穿得和你妈妈一样多。少穿一件比多穿一件好。孩子们运动量大,玩得出汗,风更容易感冒,也更难康复。这孩子流鼻涕。加一条裙子。判断天气是热还是冷,触摸孩子的后颈部; 18、注意加强寒冷训练。
19.不要经常给孩子服用小剂量的药物。
20、天冷季节,不定期给孩子吃点vc,或者每天吃点富含vc的水果。感冒症状轻的时候,比如只有流鼻涕,不需要刚开始就吃药,可以多灌水;感冒大多数是病毒性的,病毒没有特效药,吃药14天好,不吃药2个礼拜好;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自己心理安慰。感冒发烧去医院的话,尽量要求验血。一个人可能不生病吗?不可能;所以孩子感冒的时候,小病的时候,不要惊慌失措,辩证地想,得一次感冒相当于打了一针预防针。对这种宏观上不可避免的事情,没必要太在意。 ■ 关于游戏和体验
21、每天尽量保证父母中的一方能够陪伴孩子玩耍一定时间。 22.游戏生活和游戏生活;试着让孩子们一天笑几次。
23、玩不怕脏,放手让孩子玩,摸爬滚打,不头破血流就可以;不影响到自己安危,不影响到他人利益,就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干涉太多;不是所有危险的东西都禁止孩子走近;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教孩子危险在哪里,怎么避免。
24.尽量给孩子们更多体验自己的机会,而不直接告诉他们结果;让他摸索、碰碰、失败;
■关于爱与责任 25.教孩子们等待;
26、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7.教育孩子给予和回报是双向的,并学会感恩。 28、睡觉尽量陪孩子入睡。 ■ 关于竞争
29、最重要的一句,我只需要一个70分的孩子,所以我也只要当一个70分的妈妈;不对自己严格要求,马马虎虎过得去就可以,我毕竟也是第一次当妈啊。
30.我可以拒绝教育我的孩子面对失败,但我可以承受失败。我可以选择放弃或再次冲击,但我不能在对手面前哭泣。 ■关于打架
31.当儿童攻击时,他们应该先学会判断情况并发出警告,然后基本原则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逃跑;在幼儿园,你可以大声叫喊来吸引别人的注意。 32、不先出手打人,无论谁先动手,你都不可以第一个哭。 ■ 关于财务管理
33、让孩子对自己的东西有决定的权利;
34.计划在3岁以后,让孩子们进入每周津贴机制——他们应该开始学习使用有限的钱做他们最想做的事情,学习开源和省钱。 ■关于另类体验
35.经常带孩子去远足和郊区;不怕风雨。 36、争取每年都能到一次乡下,找不一样的感受。 ■ 关于赞美
37、表扬是阳光雨露天天要有,但不能泛滥,避免孩子过渡依赖表扬从而失去自我评价能力。
38.赞美不应该是空洞的。你不能总是“你很聪明,你很棒”。表扬孩子的具体进步,而不是告诉他你是最好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