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社会学视域下的教育公平》,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育社会学视域下的教育公平
作者:段学燕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32期
【摘要】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是人类不断追求、不断接近的目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具体化,是教育社会学不断追求的核心目标。本文主要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出发来剖析教育公平,通过对教育成层理论和教育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进行分析论述现阶段教育公平能否实现,如果不能实现那我们应该努力使教育接近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 教育成层理论 教育的文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2-0008-01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教育公平的内涵:一是指适龄儿童、青少年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不应受到任何歧视;二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享有相对同等的机会和条件以及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并一定程度上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三是教育结果或在接受教育后获得成功的机会均等。一言以蔽之,就是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 1.教育起点公平
是指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可以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入学机会。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强调的是净入学率。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义务教育权利。同时,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免费,按其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由此可见,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和贯彻落实,保证了所有的学生在起跑线上是公平的。 2.教育过程公平
也就是说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在入学以后受教育的过程是公平的,会受到同等的教育对待。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和使用权,同时社会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公平的,能满足所有同等学校的教育需求。 3.教育结果公平
教育结果公平即学业成就均等,是指在某一教育过程结束后 ,学生都能获得与其智力水平相符合的学识、 能力和道德 ,充分发展其个性与潜能。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公平绝不是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等,不是说提供给学生同等的知识和技能,学到的就一样。是期望学生能获得促进自身发展的与自身智力水平相当的学识、能力和道德,能发展技能、发挥天赋、发扬个性。
以上是对教育公平内涵的解释,也是理想状态下的教育公平,那么我们能否通过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来实现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呢?笔者从教育成层理论和教育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视角来阐释教育能否实现公平。 二、教育成层理论 (一)教育成层理论的内涵
教育成层简单来说就是社会成员由于教育程度存在差别,同时对职业、文化、权利、社会财富、社会地位实施再分配,导致原有的阶层与解决得到不断再生与补充,从而出现新的阶层与阶级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成层理论就是通过考试的方式,以最后获得的文凭的高低来确定人的身份、地位、等级以及在社会中拥有的财富等。强调教育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具体表现在教育按照不同学段、专业类型、学历层次、技术水平等标准通过考试筛滤,把教育人口分流到正规的普通教育(中小学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其他的技术技能教育。 三、教育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一)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内涵
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杰出代表就是布尔迪厄,这种概念最早是由他提出来的。这种理论强调学校教育不应当仅仅是摒弃社会不平等的一种制度,更应当是一个通过“遗传”的方式再生产社会不平等,同时确保此类不平等永久化与正当化的重要方式。其中文化资本、惯习、符号暴力构成了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 1.文化资本
布尔迪厄认为,所谓文化资本,是借助于不同的教育行动(传播式教育、家庭教育、制度化教育) 传递的文化物品。可见,我们所谓的资本不仅仅是物质的、客体化的东西,还包含精神层面。在物质层面通过经济资本表现出来,在精神层面就通过文化资本体现出来。简言之,文化资本就是一个人在接受教育之后所获得的知识在最后获得文凭的高低或者获得文化财富多少的总和。我们知道资本在具有稳定性的同时,还具有再生产功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由此产生了资产阶级两级分化,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惯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惯习象征一套结构化的需求以及内化的能力,一套行为方式、欣赏、思考以及感知方式系统。惯习观念的提出,很好地解释了“社会行動不仅不是外部起因决定的物质粒子,而且也不是一种完全理性只受内部原因或者内部行动计划引导的单子。”这种现象。由此可见,惯习是把客体主体化,是主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把文化资本或者文化财富内化到主体的内在结构中,主体通过对这些文化进行积累、思考、鉴别、筛选、提升、更新和创造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准则的心理化过程。 3.符号暴力
布尔迪厄认为,符号暴力是“在一个社会行动者本身合谋的基础上,施加在他身上的暴力”,是“意义和意涵系统所具有的,通过将压迫和剥削关系掩藏在自然本性、善良仁慈和贤能统治的外衣,掩盖并因此强化这些压迫和剥削关系的能力”。布尔迪厄通过符号暴力来解释统治阶级如何利用文化资本或者教育来维护其专制统治的,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沉默暴力。由此,他认为学校教育行为具有双重武断性,即武断性的权力进行文化武断性的强加。既然文化专制是统治阶级统治社会的需要,那么学校教育必然要传递统治阶级的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方法,教育无疑是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从家庭情况来看处于社会上层的或者处于统治地位或者支配地位的子女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教育条件等都远远多于被统治阶级或者被支配地位的子女,但是由于被文化本身的善良、仁慈和贤能统治的外衣所掩盖,被统治阶级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以受到的文化压迫或者教育不公,反而对这种符号暴力甘之如饴、欣然接受。 参考文献:
[1]翁文艳.教育公平的多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1(3).
[2]唐彰新,陈良,胡秀丽.论教育成层对“文化精英”身份的拟制——兼谈考试的分化作用[J]. 现代企业教育.2010(18).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Xu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