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欢迎阅读!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
■张春美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三个倡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对此,应突破传统线性思维分析框架,改变传统文化建设的非科学模式,形成系统化的实践视角,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首先,应立足于生存论层面“问题归属”的现实基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生存论层面的问题归属,要求我们超越知识论范畴,从人类文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把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点。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展示中国发展和中国道路蕴含的价值观念、民族意识、精神追求的文化自信,是在全球政治文化重构中彰显中华文化合法性的意义所在,体现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勇气。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自觉。“三个倡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构成,也是建构科学发展“价值坐标系统”的文化自觉。核心是凝聚改革发展共识、积聚社会创造活力、开启中国发展道路新篇章。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视当下中国精神世界重建的文化选择。它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为文化建设主要着力点,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正是基于人类实践的内在结构和过程,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和发生根基,科学回答一系列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真正达到核心价值观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相统一。
其次,应坚持一种系统思维的研究范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具有明确目标指向和内在关联的系统工程,它要求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政治、经济、文化诸要素耦合”的内部问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构密切相关,涉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主导权,涉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识。这就需要科学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征的社会观、伦理观和哲学观,从实质规定方面突出政治合法性。通过批判社会矛盾、科学解释社会生活及预测社会发展,合理解决世界性与民族性、全球化与本土化、普适性与特殊性等关系,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是“整体性社会行为模式与个人行动模式的趋同”问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脚点是价值的选择和践行。从价值主体看,国家、共同体和个人都可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载体,并形成不同的培育要求。其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是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坚持“三个倡导”的根本要求。从价值评价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价值观的理想性需要与现实建构相统一原则,处理好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主
题和中国经验的关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民的承诺,对历史发展方向的把握。
三是“做什么与怎么做”这一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的关系问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知行合一。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多元统一的立足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因”转化为公民精神的“动力因”。要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精神建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只有立足于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系统思维,才能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涵,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再次,应探寻多种操作性强的科学化路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我们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科学化路径探索。
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活动的实践转向,实现核心价值观“大众形态、学理形态、政治形态”的文化综合。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确立科学发展之魂。
二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着力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以合理的教化手段,通过理想设置、义理论证和规范引导,树立道义形象、推进价值观念实体化、实现文化认同,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以服务人民大众为基本价值取向,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探寻科学化路径之根本目的,是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Ui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