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发展阶段的社会工作:把论文写在服务为民的实践中》,欢迎阅读!

新发展阶段的社会工作:把论文写在服务为民的实践中
作者:任文启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0年第10期
任文启/甘肃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8·24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主要可以概括为对新发展阶段的“新”的阐释和对理论工作者的新要求。
一、8·24讲话提到的“六新四做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发展阶段的论述中提到六个新:一是“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二是“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四是“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五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六是要“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1]。
针对新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要有四个做到:“一是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二是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使理论和政策创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三是把握规律,……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四是树立国际视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1]。
二、8·24讲话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
要求
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为应对从个人困境到社会失调等问题,传递社会福利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化设置。1987年马甸会议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一方面以教育先行引领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以政策导向引领服务实践。从2008年参加汶川地震灾后救援,到近年来参与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乃至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都深入为民服务的一线,动员社会参与,贡献专业力量,取得社会认可和人民认同。8·24讲话讲到的“六新”在全局上重新界定了新发展阶段的核心内涵,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发展提出新要求。
宏观层面,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回应百姓需求、解决人民问题、服务受困群众、传递社会福利、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团结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专业优势。一方面,继续以更加精细和专业的服务躬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也应该在服务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本土经验、提炼本土理论,指导本土实践的同时开展对外交流,将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反思汇入国际社
会工作交流的平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中观层面,面对构建国内大循环、释放社会生产力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国社会工作要更加着力于面向弱势人群、困难群体、欠发达地区和领域的服务支持,为其解决个人生计、家庭发展和社区治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结构调整改善中的作用,充当现代化运行过程中的润滑剂与减压阀。微观层面,社会工作应当重视本土服务中的文化敏感性和在地性知识,做好服务群众过程中的技术积累与实践更新,反思每一次实务过程中的专业问题及其背后的政策逻辑,为更加精细的专业发展和政策优化提供实务基础。
这些希望都要求社会工作理论工作者走出学院,进入社区,从“文化自觉”到“理论自觉”,走向“实践自觉”:不仅要注重理论和政策创新的“义理阐释”,更要强调理论和政策执行与落实的“实学发用”;不仅要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更要强调研究本身的实践意义;不仅要有国际视野,更要有中国智慧和中国情怀。始终把服务为民和“以人民为中心”真正落实到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社会政策创新当中,落实到每一次学术调研、论文写作、政策论证和实务探索当中。
三、把论文写在服务为民的实践中
高校在新管理主义模式下,针对学科和专业的评价更多倾向与强调学术论文的发表和项目获批的数量,发论文与拿项目几乎成为所有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者的心头之痛,但是一个实践为本和服务为民的专业,如何能适应目前的评价机制与导向呢?要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求,经济社会领域的理论研究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这种评价和导向机制,从单一论文项目评价转向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并重,尤其应当加大社会服务的权重,强调社会服务向教学科研的转化和教学科研对社会服务的反馈。
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同时要务本亲躬,真正投身于具有实务创新和实践意义的探索与研究,提升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为理论和理论化约为实践方案的能力,形成专业实践、理论研究与政策优化的良性互动。打破“唯论文”“唯项目”并不意味着只要社会服务,不要论文和项目,而是要认识到社会工作的专业初心在于“为了人民的福祉”,认识到论文和项目是专业追求的过程产物而非目标任务,发表论文和获得项目可以更好地改进专业服务,促进政策调整、形成专业积淀,构建和完善基于中国实践的社会工作的学术话语体系,最终落到服务为民的
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0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U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