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

2022-08-21 04:48: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 《饮酒》

1.怎样理解开篇四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以“君”自指,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炼的语言进行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怡然自乐。 3.“真意”是什么?

真意是飞鸟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说明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是如此,摆脱礼教的束缚和世俗的虚伪,回到质朴状态,恢复人的自然率性。此句点明全诗主旨。 4.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具有怎样的思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常见的农村景物、平凡的村居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普通的景物里,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蕴含着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挚情感。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丑恶污浊。他虽几次出来做小吏。但最终辞官归隐,永不出仕。隐居生活更主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境界,“心远地自偏”即为此意。

主旨: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春望》

1.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句句景语皆情语。昔日繁华的长安,竟被毁到残破不堪的地步,实在令作者痛彻心扉。首联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颔联在上联描写的基础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抒发了对离别的伤感,字字痛彻心扉,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3.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4.尾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细节描写。诗人以生活的一个细节——因焦虑而频频搔首,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忧国思家者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5.如何理解《春望》一诗中诗人的形象?

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华,耳闻鸟啼,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位思家恋国、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6.颔联写出了国都在战火中的破败,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颈联、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和对自己的哀叹。

主旨: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

1.这首诗以乐府旧题描写了当时的边塞征战之事。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3.全诗共八句,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


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和颈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异常残酷。尾联引用典故写出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主旨: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赤壁》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实是借题发挥。 2.怎样理解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叙史点题,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3.诗中三、四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说说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虚写。作者设想与事实相反的结果,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将要重写。作者借史倾吐胸中的抑郁之气。诗人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定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4.前后两联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者是叙事,后者是议论感慨,由叙事引发议论。 5.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诗人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把握时局,不要因轻敌而亡国。

6.【铺垫】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7.【议论】这两句是议论。杜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迈胸襟。诗人从反面设想入手,化实为虚,评析历史,突出中心,讽喻统治者。

主旨: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渔家傲》

1.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如何理解“接”、“连”、“转”、“舞”的含义?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3. “路长长日暮”有何深意? “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来源。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4. 试赏析“谩”字的妙处。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5. 如何理解“鹏正举”呢?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理解最后三句的深意?

此三句由梦境回到现实,借《逍遥游》营造恢弘意境,希望凭仗风力奔向理想的所在。也回答了“归何处”的询问。 主旨: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D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