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022-08-10 15:49:5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语文阅读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学习方法,语文,高考,阅读
一、基础知识积累期(一个月)

在这一时期,我复习语文的主要方向就是基础知识。或许大家会问:语文有什么基础知识啊,不就是几个字的读音,几篇文言文背诵,还有一些诗句的默写吗?难道这也需要花时间去复习吗?在我看来,恰恰是这些最不起眼的基础知识,才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所在。

所以,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文言文篇章,一定要集中起来复习,而且不要对自己过于自信,背诵过后要默写,默写完之后一定要记得对照课本检查。千万别嫌麻烦,有时候,就是我们不怎么注重的东西到头来成为我们成功的推动力的,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希望大家沉下心来,认真去做。 二、专项突破期(三个月) 三、冲刺补充期(三个月)

这一时期,我们就到了冲刺阶段,在经历了基础知识积累和专项训练之后,我们便可以开始高考真题的训练了,我是坚持每两天做一套高考真题(包括作文)。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参考答案的重要性。在做完一份高考试卷后,我们要养成一个对答案的习惯,而且着重关注自己出错的题目和一些在答题过程中表述不当的地方。想想自己在做题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是自己思维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四、总结反思(一个月)

这一时期,我的做法是每三天做一套高考真题,这个阶段的真题练习需要限时。并且我建议大家在这一阶段再一次回归基础知识,结合自己在专项突破期和冲刺补充期的总结,对自己的应试能力和状态做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这个时期很特殊,因为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段集中的复习时间了,很多同学会产生焦虑、烦躁、闷闷不乐等情绪,建议大家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按照之前的复习节奏和作息就好,不过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不要在最后阶段泄了气。 一、以规律解文

这里的规律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材料和规则,也包括言语运用的具体规律。文言诗文特殊的语法规范、修辞手法,遣词用语、炼句炼意方面的独特规律,都是我们理解文言作品的切实有效的工具,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从规律出发来解读作品,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文言文行文简洁,省略很多。从成分上说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定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等;从省略方式上说有承前省和蒙后省。阅读时要根据上下文弄清楚到底省略了什么。如199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题,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中的”“词意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都是卖出”B、都是买入”C、卖出、买入D、买入、卖出。


要答好此题,关键是弄清辄货市粟麦是一个省略句,应是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这样一来句子意思就清楚了,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应选C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通假字,如果对这一特点有所认识并形成阅读意识,解读时就会时时提醒自己,少犯错误。如《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关于苏武的一节,其中有一句单于招会武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教材把前以注解为以前因

,翻译过来就成了以前因为投降(匈奴)以及死亡,跟随苏武回到汉朝的共九人这在文理上根本不通,如果通假的意识强一点,判断或查明,即除去的意思,那么译文就是除去投降(匈奴)以及死亡的,跟随苏武回到汉朝的共九人如此便可文通字顺。 二、以文解文 三、以事解文

《木兰辞》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对于诗中的”“一般都作”“考虑来理解。我们知道木兰在织布时是怀着满腹的心事的,下文木兰也向母亲说明了自己的心事就是想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可她为什么还要向母亲表白自己无所思,无所忆?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其实这里的”“不能当泛指的”“考虑来讲,而是有着特定的意义和内涵的。与《木兰辞》同时代的乐府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样几句诗

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这里的何所思何所忆分明的道出一个多情的女子,希望与有情人终成眷属,却因母亲的阻挠而不得如愿的幽怨和愁闷。同样《西洲曲》中的忆梅下西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汉乐府民歌中的《有所思》等,都是表达女子的爱情之思,相思之忆的。根据民歌的这一传统再来看《木兰辞》中的诗句,原来是母亲听到女儿的叹息声,便敏感到已长大成人的木兰是不是有心上人了,想出嫁了?木兰的回答是对母亲猜想的否定。母亲问中含有关切,木兰答中带着斩截。这样一个不为儿女情长所困,勇敢地站出来为父分忧,报效国家的女英雄形象便清晰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而不了解这些背景,则解读不出这些诗句中的丰富内涵,对木兰形象的认识也会受到局限。 四、以理解文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但教材对其中借书满架向来不注,而译文则是借来的……”。有人著文说:所谓借书满架,也是散人闲趣;未必都是借来的。看到未必都是借来的,说明已注意到了事之常理,对的解释产生了怀疑,但所谓的散人闲趣之论,却未免牵强附会。归有光当时所读何书?那又是怎样的家庭?为什么要借书”?何况,即使真需要,哪有满架之理?这样以理推究,问题就来了,。因此就需要查阅,《康熙字典》上就有:借,音积义同。原来就是,即使堆叠,码放。于是文意便豁然贯通。在借书满架之后,接的一句就是偃仰啸歌。教材注为:偃仰:安居,休息。指生活悠然自得。啸歌:长啸或吟唱。这是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来满


架的书,这个归有光还不好好念,生活悠然自得还不算,还要显示什么豪放自。如果真如此,他的满腹经纶从哪里来的?他真的那么懒散或者豪放吗?特别是为什么要在借书满架之后紧接偃仰啸歌一句?这些事、文,使我们对上述注释大惑不解。其实,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吟诵诗文也。原来这是在描写他自己非常投入地读书的情景。真是读书不讲理,相差十万八千里。 五、以情解文

1.研读考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大家复习备考的依据。大家解考试大纲时,除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外,更应该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它们不但让我们对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大致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诉我们本年高考题目的命题走向。

2.回归课本。高考题目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都没有变化。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这就需要大家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整理清楚,尤其是容易得分的背诵默写部分。

3.背诵名篇名句整理高考在即,熟练掌握以上高三语文的复习计划要求和方面,经常对照高三语文的复习计划做好高考语文复习工作总结,是你考成优异的高考绩的必备因素。

4.做真题。最后阶段,大家应该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

5.看纠错本。把纠错本中的错误按基础、文言、阅读、语言运用等分别归类,把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的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2h.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