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突发事件中的仪式化报道

2023-09-28 19:36: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突发事件中的仪式化报道》,欢迎阅读!
仪式化,浅析,突发事件,报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突发事件中的仪式化报道

作者:张立雷

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11

【摘 要】新闻报道的仪式化构成舆论引导的重要一环。首先对@央视新闻关于马航事件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和统计,明确其报道呈现出仪式化。进而从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过程和新闻受众三个维度,分出新闻仪式化的成因在于宣传本位的报道思维、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机制增强、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易被新闻煽动而参与进仪式化中来。 【关键词】新闻仪式化;媒介仪式;宣传本位;舆论引导

马航失联事件发生后,受到国内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但在缺乏有效信息的情况下,国内主流媒体发布大量煽情性信息。从媒介仪式的角度进行解读,有着另外的深层含义。 一、新闻报道的仪式化

历史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一书中指出象的共同体概念。安德森进一步指出,欧洲民族国家的民族意识的涌现,是通过资本主义、印刷术和人类命定的语言多样性而产生的。放到现代社会,这里的印刷术可以换成报纸、广播、电视乃至网络等媒介形式。作为进一步延伸,舒德森直接指出,新闻的一个目标是塑造假想的共同体。如何塑造这个假想的共同体,舒德森认为,通过新闻报道界定一个问题或困难,描述了想要解决问题的活动,并最终解决了问题,使世界重归于正常。言外之意是新闻的意义在于对现存世界良性意义的构建。

因此,有些情况下新闻的象征性比事实本身更重要,也即,新闻报道的仪式化。 二、@央视新闻关于马航失联事件新闻报道的仪式化呈现

安慰贴自汶川地震一发不可收拾。经历舟曲泥石流、温州动车事故到马航失联事件,安慰贴成为主流媒体(尤其主流新媒体)拉高点击率的利器。马航事件发生后,国内知名媒体人指出很多媒体在没有一手信源,又希望通过这样重大事件发声的情况下,以发布安慰帖、祈祷帖方式试图获得公众某种好感这一因素外,不得不指出,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祈祷、安慰远比一条有实际价值信息的帖子转发量和评论量要高

本文选取38日至311日为研究时间段,以@央视新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浪官方微博)在此时间段的有关马航事件的报道内容为研究对象,构建事实性信息、情感性信息和两者兼有三个类目,并在情感性信息下再构建仪式化信息、非仪式化信息、无法判三个子类目,在两者兼有下再构建兼有仪式化信息、无仪式化信息和无法判别三个子类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所有关于马航事件的信息中,事实性信息,占比47.1%,情感性信息,占比5.6%,两者兼有占比47.2%。在@央视新闻所有关于马航事件报道的情感性信息中,仪式化信息占比79.0%,非仪式化信息和无法判别信息占比各位10.5%。在@央视新闻所有关于马航事件的报道中,既有情感性信息,又有事实性信息两者兼有项中,兼有仪式化信息71.3%,无仪式化信息2.4,无法判别信息占比26.3%

通过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央视新闻关于马航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存在较严重的仪式化问题。尽管情感性信息数量较少,但仪式化信息独占鳌头。再加上在两者兼有信息中,兼有仪式化信息占据70%多的比重。两者相加,则使得@央视新闻关于马航事件的报道,整体呈现出较强的仪式化状态。

三、我国媒体出现新闻报道仪式化的原因分析

重大突发事件在新闻价值上讲,几乎囊括了所有要素,媒介通过挖掘事件本身能够聚焦民众眼球,通过媒体的高强度传播频次,极易引起民众的认知震撼道德震撼,从而完成新闻的仪式化报道,达成想象的共同体的意识形态塑造。

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仪式化,自汶川地震后成为主流媒体,也包括市场化运作的媒体的一大新闻报道操作手法。同样地问题,在马航事件中也有显现。全中国都在准备接机早出现在人民日报官方微信账号平台,之后@央视新闻发布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诸如此类的祈祷贴。全中国作为一个共同体概念再次被拿出来示众,以造成危急时刻中国人众志成城的拟态环境,进而达到民族意识的整合与强化的新闻报道目的。 (一)宣传本位的报道钳制

由于现实原因,新闻工作者的头脑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宣传本位思维模式。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媒体既要发声,又要审慎发声。在此情况下,填补信息真空的,媒体只能发布仪式化的并无实质内容的信息。从历史角度看,马航事件中的仪式化报道,则相对低调。充其量也是在新闻文本里加入全中国都在接机等温情脉脉式的仪式化语言。1999224日,西南航空公司SZ4509航班发生空难,作为本地主流媒体的温州电台没有报道该事件。但放到现在人皆有麦克风的时代,消极回避做法显然行不通。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机制增强

突发事件媒介仪式是一种互动仪式。如果说传统媒体格局下的突发事件报道是一种单纯信息传达的话,那么新媒体格局下的突发事件传播已经成为全社会互动的网络。王青雷认为,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祈祷、安慰帖远比一条有实际价值信息的帖子转发量和评论量要,也就是说,完成媒介事件,实现仪式化报道,仅新闻工作者一端努力还无法完成,必须有大量的网民作为互动对象。而高转发量的不争事实,也从侧面印证了@央视新闻关于马航事件的新闻仪式化报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易被新闻闪动而参与进仪式化中来

我国网民的自身特点也是突发事件媒介仪式形成的重要原因。20118月我国官方机构网络舆论调研报告称,目前我国网络舆论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批评的多,肯定的少;情绪宣泄多,理性思考少;“马太效应”;“雪球效应”;挑战权威。

网络舆论呈现这种态势,与网民的构成又有很大关系。截止20136月底,中国网民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人群的占比分别为11.2%36.3%,中国网民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继续发展,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是中国网民的主要增长点。2013年,网民中月收入在500元及以下和无收入的人群占比分别为14.9%8.9% 四、新闻报道仪式化需要警惕

新闻仪式化原本是一种中性的新闻操作方式,但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对仪式化报道新闻从业者尤其要慎重,普通受众也需要提高警惕。

新闻本身就是一种塑造想象的共同体的手段,新闻报道的仪式化,只不过使其过程由润物细无声搬到台前。通过新闻报道的仪式化处理,有助于强化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也是加强和巩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方式。转型期的矛盾凸显,随着个体意识普遍觉醒,仪式化报道手法用得多了,反而会引发人们对宣传本位的老窠臼的反感。另外,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看,突发事件中的煽情报道,本身就是在偏离客观,偏离公正。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新闻不是感情的报道。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2]余秀才、李青青:《突发事件媒介仪式:一种舆论构建的新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6.

[3]柯缇祖:《网络舆论特点研究》,《红旗文稿》20110810.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x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