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谈读书》

2023-01-18 14:45: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谈读书》》,欢迎阅读!
上册,人教,语文,初中,年级
《谈读书》 培根

教学目标:

知识:1、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能力:2、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情感:3、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合作探究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书吗?都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请说出你读过的名言 1)名言警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6.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名人论读书: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都德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

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

三回——著名科学家高士奇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 三肯——顾颉刚读书主张肯思、肯写、肯翻,这样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造力。 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 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三到——宋代朱熹认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三破——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概括为突破、磨破、识破。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词语掌握: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阐证 吹毛求疵 2、读一读,找出精彩的语句: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 4、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vY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