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随笔:源头活水何处来》,欢迎阅读!

教育随笔:源头活水何处来
纵观众多语文教育家的成长轨迹,我们都不难发现,教研写作,尤其是教育随笔的写作,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育随笔的源头活水,从何而来呢?教育随笔离不开对学生的研究和思考,因此教育随笔最鲜活的素材,当从学生中来。
作者: 吴红蕾
来源:《师资建设》 2013年第5期
文/重庆市木洞中学 吴红蕾
一、从学生的“精神后花园”来孩子的思想状态,校园的逸闻趣事,班级的奇人异士,我们教育教学的得与失,在学生的随笔本、作文本中都会有最真实的呈现。学生的随笔本和作文本,是学生的精神后花园,是我们抵达孩子心灵的幽径,更是我们研究学生、教育随笔写作的最朴素最鲜活的素材。因此,我们不妨在批阅随笔和作文时,有的放矢地收集和记录那些让我们心动的文字,使之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就很注重从学生的随笔和作文本中发现写作的素材。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是我的孩子成就了我。”对此,我深有感触。我清楚地记得,有三个孩子在不同的时间,在随笔本上写下同一行字:“我真讨厌你。”一个是认为我上讲台时为了树立威信,“眼神严厉,凛然不可侵犯”;一个是认为我“总喜欢在同学们回答完问题后,一律叫好,太不负责任”;一个是认为我“总害怕大家没学懂,讲得太仔细了”。这三则随笔,让我在冷汗涔涔、面红耳赤中完成了对自己的一次次反思。在教育随笔《我讨厌你,老师》中,我认识到,“在孩子们透明的呼喊中,我才学会了一位语文教师素养中最核心的部分:温和、民主、公正、智慧,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个人格挺拔、精神明亮的语文教师终生要做的功课!”
二、从学生的“温暖故事”中来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许多温暖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源于他们给老师的电话、短信、书信,也可能是源于跟老师QQ聊天、博客跟帖里,甚至是日常交往中的细枝末节。
上届高三,一个男孩在自己生日前,为老师们挖了一小袋蒲公英。这件事触发了我对教师收礼物的思考:在盛行送教师红包、消费卡等礼物的今天,这个男孩的蒲公英无疑是世间最珍贵的礼物。由此我写下了《送蒲里夹了一封信,里面装上了两百块钱。梅梅将钱还给了我,她说:“我怕自己习惯了别人的给予,而放弃了自我。请老师成全。”我把这件事写了《成全一颗高贵的心》。这也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在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时,更注重精神鼓励。
三、从学生的“主要矛盾”来90后,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自私、浮躁、不爱阅读等。有在语文课上嘲笑口吃的同学;有在答完题后哄笑等。我以此为素材,写下了《让书香变成心香》,并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需要教师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并把这些现象变成教育随笔写作的“源头活水”。
四、从特立独行的学生中来在教学生涯中,我们会遇到不少特立独行的学生。他可能是让我们焦头烂额的“浑小子”,也可能是跟我们斗智斗勇的“龙斗士”,还可能是独领风骚的“带头大哥”。在与他们的交锋中,教师该怎样做才能应对自如,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这也是我们教育随笔写作的典型素材。我在教育随笔中写下了《蹲下身来,聆听源自心灵的歌唱》、《在你的心上,种一枚清凉的月亮》、《18分的故事》等。
语文教育来自生活,而最重要的阵地是课堂。因此,除了研究学生,我还会在课后花些时间,反思课堂的精彩处,意外处,甚至是失误处,这些都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1.从课堂的“精彩”处来
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随笔,会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做法,用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做,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也能让读者分享到自己的经验。在教《离骚》时,针对学生不耐心译读课文的现状,我设计了“赠送经典名句”环节:送一句话给自己,作为QQ说说;送两句话给好友,不言放弃;送三句话给敬慕的人。结果,这节课上,最不爱上文言文的学生都行动了起来,他们朗读得有滋有味,言说得入情入理。这个环节也被我记录了下来,写成了《拿什么拯救你,文言文课堂》。除此之外,我还开设读报课、新闻课甚至是影视课等,这些都成了积累教育随笔素材的有效方式。
2.从课堂的“意外”处来
以前,有个男孩在高考前夕的一堂课上,埋头睡觉,他对我的提醒置若罔闻。我很生气,课后问他缘由,男孩说“舅舅出了车祸,心情很不好”。一个19岁的男孩,被逼着说出死亡的残酷现实,不知道他心里经受了怎样的煎熬。我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在《我们离学生有多远》一文中,我提醒自己,一定要牢记最朴素的教育方法,多问一问,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3.从课堂的“错误”处来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在教学中,我们出现的“错误”,有时恰恰是我们逼近“正确”答案的有效途径。我喜欢为孩子们介绍热点人物,让他们去思考,以达到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读到熊芳芳老师介绍林书豪的文章《奇迹诞生的土壤》,我非常喜欢,便在晚自习时,将文章推荐给孩子。在第一个班时,孩子们反应热烈,忙着做摘抄,整理写作素材。可在另一个班,孩子们一看到林书豪这个名字,兴冲冲的神情一下就变了,有几个孩子甚至开始嚷,“我们拒绝谈他”。我有些生气,觉得他们都被我“宠坏了”,于是坚持自己的思路上完了课,可孩子们一反常态,都很冷淡。下课后,一个男孩说,“老师,你应该先把他的经历客观地呈现出来,让我们有自己的思考”。这句话像重锤一样击中了我的心。在课后的反思中,我记录下了这次“错误”,并时时提醒自己,要问问学生,他们想要什么,要尊重他们。
4.从课堂的“危机”处来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曾遇到过“突发事件”。因工作安排,去年我接手两个毕业班,而原任教师去教高一。暑假前两天我才知道,有个班的学生期末考试时全班罢考,反对学校这一举措。学生对老师的真情让人感动。上第一节课,两个班的学生都用挑剔的眼光看着我。尽管如芒刺在背,我还是面带微笑把我的第一节课讲完了。那一段时间,我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我想,我要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于是,我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创新开发课程,拓宽学生语文视野。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学生们在我空间里留言:“老师,你用你的魅力和真诚,征服了我们。”一次课堂教学的危机,被我记录下来,成了我思考、探索的起点。这些,也成了我随笔写作的珍贵素材。
只要我们善于将生活中那些幸福的、疼痛的,甚至是尴尬的事,变成纸上真实的、朴素的花朵,我们都可以一步步实现专业成长。▲
公英的男孩》。还有一个叫梅梅的女孩。她的文字细腻,优美,学习成绩优异,但家境窘迫。我送了她一本书,并在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j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