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目的论关照下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2023-02-25 17:40: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例析目的论关照下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欢迎阅读!
目的论,负载,关照,文化,英译
例析目的论关照下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1 目的论

功能翻译论可以追溯到圣经翻译实践中,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翻译理论中居最重要的地位。Skopos在希腊语中是目的的意思,弗米尔VermeerSkopos这一概念应用到翻译领域,提出目的论, 使翻译研究摆脱了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他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的行为,主张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根据目的论,翻译须遵循目的法则”,即翻译目的决定译文;语内连贯,即译文内部要保持连贯,注重译文的可理解性;和语际连贯,即译文不违背原文。在目的论框架下,翻译的评判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的的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译者应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受众的情况对原文信息进行选择性翻译

2 林语堂与《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的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文学地位。它是一部很独特的古典文学作品,不是小说而胜似小说,虽然没有虚构的人物、场景,但是内容就像小说情节般连贯起伏,颇能引人入胜。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笔调表述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婚姻爱情生活、家庭变故、闲情逸趣、山水游记等,行文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俞平伯先生曾将《浮生六记》比作一块纯美的水晶并赞它幽芳凄艳,读之心酸。林语堂先生对《浮生六记》的评价尤其高,对书中的陈芸一个女子,他简直赞美到无以复加,认为陈芸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因为确有其人)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并非故甚其词。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凭其独特的双语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毕生创作了大量的写作和翻译作品,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杰出贡献。林语堂先生素好《浮生六记》,将它译成英文,意在赞颂沈复及陈芸这一对人间佳侣的凄美动人的爱情,向世人展示一对中国夫妇恬淡可爱的生活。《浮生六记》是林先生最见功底的译作,前后易稿不下十余次,在英国的杂志发表后颇受欢迎。

3 目的论关照下的《浮生六记》林译本

根据目的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鉴于此,译者应依据译文的预期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林语堂先生翻译《浮生六记》旨在向世界展示


中华传统文化本文试从目的论角度分析《浮生六记》林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 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

I was born in 1763, under the reign of Ch’ienlung, on the 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

2 此乾隆乙未七月十六日也(

This was on the sixteenth of the seventh moon in the year 1775.

中国传统纪年方式是皇帝年号加上十天干十二地支,新中国成立后引进阳历,这种纪年方式逐渐推出历史舞台。原文中,乾隆是皇帝年号,属天干符号,属地支符号,西方人很难理解这样复杂的纪年方式,林先生采取了替换的方法,用世界通用的公历年来表示年份。农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林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保留中国这一传统计时习惯采取了意译的方式,分别用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the sixteenth of the seventh moon释了十一月二十有二日七月十六日

3 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阁

In the winter of that year, one of my girl cousins was going to get married 在中国古代阁即闺房,未出嫁的女子都是住在阁楼上的,古代三从四德,子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并要求不准与外接的男子见面,所以把出嫁的女子称出阁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利益需要产生的,根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在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西方人崇尚自由平等,难于理解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林先生灵活地把出阁改译为get married,为受众所接受。

4 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

Our wedding took place on the twenty-second of the first moon in 1780 5 余在洞房与伴娘对酌,拇战辄北

I was playing the finger-guessing game with the bride’s companion in the bridal chamber


遠古时期,陶唐氏尧王与鹿仙女在姑射仙洞完婚,一时祥云缭绕,百鸟和鸣。到了傍晚,结鸾之时,一簇神火突然于洞顶,耀眼多亩,光彩照人。从此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称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称作洞房花烛夜的习俗了。宋人洪迈的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更称为了千古佳句,洞房花烛的意象可谓家喻户晓。林采用意译的方法把洞房解释为bridal chamber花烛之夕替换为our wedding, 恰如其分地传递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又兼顾了英语的表达习惯。

4 结语

林先生熟练驾驭中英两种语言,深谙东西方文化,在翻译《浮生六记》的过程中,运用合适的翻译方法灵活处理文化负载词,成功地实现了译文的预期目的,即把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译文受到目标读者的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1]沈复(著)林语堂(译). 浮生六记[M]. 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9.

[2]Nord, Christina.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iK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