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赏析黄庭坚《寄黄几复》》,欢迎阅读!

赏析黄庭坚《寄黄几复》
作者:赵小英
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1期
赵小英
(西安晚报社,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寄黄几复》是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该诗写于他们分别十年之际,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其品德才能的高度赞誉。该诗情思婉曲,颇能感人。
[关键词]黄庭坚;《寄黄几复》;情思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1-0058-01
[作者简介]赵小英,女,陕西岐山人,西安晚报社助理编辑。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英宗治平(1067)进士,曾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县尉,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改官吉州太和(今属江西)知县。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在政治上他本来是持守中立,以超然之态不想介入当时的新旧党争,但是由于他与旧党的代表苏轼在文学上有亲密的结交关系,这样黄庭坚也被时代的洪流卷入党争的巨大旋涡中而屡遭贬谪。元丰八年(1085)旧党执政后,他被诏为秘书省校书郎,奉命参加编写《神宗实录》,这期间常与苏轼诗词唱和。从哲宗绍圣元年(1094)开始,新党执政,黄庭坚受到牵连,先后被贬到黔州(今属四川彭水),戎州
(今四川宜宾)等地。宋徽宗年间,又几经贬徙,最后卒于宜州(广西宜山)。他以诗负盛名,当时与苏轼并称“苏黄”,他是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的开创人。
黄庭坚的《寄黄几复》写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当时黄庭坚在山东德平为官,他的同乡至友黄几复在广东四会为县令。在此十年前神宗熙宁九年(1076),他们曾在京同科及第,随之相别。此诗就是写于他们分别十年之际,主要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友人品德才能的赞誉。全诗内容如下: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首联和颔联为第一层:主要写别后的思念深情。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从地理位置相隔之远和客观联系条件之难两方面写思念。上句化用《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诗言:‘君处北海,寡人居南海,唯风马牛不相及’。”德平靠近渤海,四会在南海滨,恰是一南一北,南北之遥,两个“海”字重用,也给人天涯海角之感。把本来用于形容两国距离很远的话用来形容与友人相距之远,不仅气势雄健有力,而且通过这种空间上的极度遥远也反衬出对友人的思念情深。第二句指出不但相隔远,而且难以联系。“寄雁传书谢不能”引用《汉书.苏武传》鸿雁传书的典故,一般用来表达相思之情,此处用想托鸿雁捎信被谢绝极言与友人相距之远,连鸿雁都飞不到。
颔联以对比的手法写思念。“桃李春风一杯酒”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和孟郊《登科后》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句子,主要表达昔日的快意乐情,两人春试成功,在春风和煦,桃李争艳的良辰美景中举杯庆祝。“江湖夜雨十年灯”化用杜甫《梦李白》中“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和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句子,表达今日别离却是浪迹江湖,孤灯听夜雨的萧条冷落的环境中。“一杯酒”表示短暂欢聚,“十年灯”表长久分离,这一“乐”景一“哀”的对比,把仕途失意之情、思念对方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句式特殊,构思新颖,连续并列六个名词和两个数量词,来表达深厚的别情离意,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故宋张耒称此二句为“奇语”(《王直方诗话》)。这种意象组合法上承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鸿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下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黄底坚还有类似这种句子:“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
颈联和尾联为第二层: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赞誉了友人的品德和才能。“持家但有四立壁”化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身为县令父母官家道却如此贫寒,主要赞誉友人清正廉洁,守正不阿的品德。“治病不蕲三折肱”化用《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意为有了三次折断胳膊的经历,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强调实践和阅历的重要性。“蕲”用“祈”,求。表示黄几复无须三折肱则成为替民治疾的良医,赞誉他具备治国安民的卓越才能。“想得读书头已白”是作者猜测友人满头霜发时还在坚持勤奋苦读,精心钻研,赞誉他具有学而不倦的精神。“隔溪猿哭瘴溪藤”写友人所处环境之荒僻凄苦,相伴的是弥漫着瘴气的山溪,丛林密布的藤萝,悲哀啼叫的猿猴。结句寄寓了深刻丰富的情感,作者将友人所处的环境与前面所述的卓越才干相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目前处境的深切同情和惋惜,同时也是为友人的这种处境而鸣不平,这样有才干的人不能被朝廷委以重任,而流落到如此荒僻、凄苦的境地,真是太可怜了!
正如程千帆《古诗今选》中所言:“这篇诗前半写昔日之交情,今天的怀想;后半称赞黄几复不但清贫好学,而且干练有为,然而垂暮之年,还只在海滨作一县令。怜才之意,不平之鸣,都于言外见之。”也正如霍松林在《宋诗鉴赏辞典》中评此诗尾联:“其读书声是否还像从前那样欢快悦耳,没有明写,而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全诗结尾化景为情,含蕴无穷。第一层与第二层在意义上也要严密的内在联系。全诗都是写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第一层侧重从客观的环境、条件方面来写思念;第二层侧重从友人的主观方面来写思念。主、客观结合,思念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得力主将,创作主张工于炼字、重视句法、喜用拗句,讲究“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过多的典故造成风格生新瘦硬。但这首诗却比较平易,字面较为平常,典故也是常见的,经过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以故为新,整体上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2]钱锺书.宋诗选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第2册)[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4]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第3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M].齐鲁书社,1986.
[6]程千帆,选注.程千帆全集(第11卷)[C]//古诗今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ZP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