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欢迎阅读!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摘要:当今社会,美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方面,人们对于美的要求逐步提高,甚至可以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追求美。美包围我们的生活,正因如此,如何强化群众的审美意识,提高综合素养,这成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要面对的问题。关键词:物质生活精神需求美术教育美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文明,美育程度表达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兴旺、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品质的时代,“美〞在判断事物形象上的作用不可小觑。美充满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小到穿衣打扮,大到城市环境,我们的吃、穿、住、行到处需要美,所以说美术教育对于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初,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美学学者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救国〞的道路,想以此改造旧式教育。蔡先生重视高等教育开展,希望通过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改造中国社会。美育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塑造健全的人格上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美育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国家也在持续不断地发布相应的政策以保障美育工作的顺利展开。1993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指出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各级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2021年7月,教育部公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提出普通高校应开设艺术类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1】。可见美育被提上日程,而且作为课程内容逐渐在高校普及和实施。然而,在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下,公共美术教育稍显稚嫩,他的成长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从高校学生的美术素养、师资力量、课程内容、地方美术特色等方面揭示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一、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现状1.高校学生美术素养分析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学生一般都经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具备根本的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具有一定的审美判断,综合性大学里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没有美术根底。我们开设的公共美术教育课程面对的是后者,在这些人群中,个别学生可能在中小学阶段由于个人兴趣爱好,接受过美术课程的阶段性训练,后为了考学需要,转而学习文化课程,不得不中断美术课程的学习。在没有美术根底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上,美学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极为重要,知识讲授的难易程度不容易把握,容易陷入简单罗列,流于形式。2.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师资力量解析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一方面局部院校开设此课程的教师人员由美术学院的专业教师面向全校学生讲授美术根底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局部院校在美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方面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在教学成果考核和对上课教师的监管力度方面存在缺乏。另一方面综合性院校在本学校没有美术相关专业的情况下,教授美术课程的教师力量相当紧缺和薄弱,只能请学校的非美术专业教师担当重任,触及非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显然这些院校的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收效可想而知。3.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大学美育课程体系由美术根底理论知识、艺术鉴赏和美育实践课程等方面组成。一些院校美育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不明确,在课程设置上以教师讲授根底美術知识为主,以多媒体欣赏图片为主,造成美学知识的吸收停留在图像欣赏的根底上。高校公共美术课程本身是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是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而成的,然而美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存在,一些教师较少与其他学科知识如地理、历史、社会、政治及经济相联系,做到把知识细化到点,讲足讲到位,很难做到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角度分析和阐释作品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造成知识传授的综合性不够全面。4.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缺乏地域特色大局部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是以
市面上常见的美术教材为依据,进行美术知识的讲解,以美术作品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为线索一一介绍,这是普及美术根底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在高校美育教材里,局部内容很少涉及地方文化特色背景下产生的艺术形式及不同地区艺术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可能只是了解一种艺术现象的存在,而不深究这种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和其他地区文化特色下产生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异同,陷入图像符号的死记硬背,难免张冠李戴。二、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建构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发现,人类周围已被钢筋混凝土和工业制品包围。人们已置身于琳琅满目的商品、高楼林立的建筑、嘈杂忙碌的都市环境中,面对时代的变化,人们对衣食住行提出新的要求,这必然要求群众提高美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美学教育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审美修养,提高对美好事物的判断力和审视力。但这一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学生、家长、教师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改善和提高。1.实践课程的设置当代社会,人们处于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几乎每天都面对各种图像信息,被网络推送的各种图像内容包围,及时了解各种美术及艺术作品的相关信息是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有一些图像信息被粗制滥造,导致一些人对真正的审美判断有误区。美术创作是一种主体表现、客体参与的体验活动,所以仅凭课堂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展示很难让学生有深入的体会,只有当学生身临其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体会后才会有所感受。适当补充课堂以外知识,例如带着学生到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点、博物馆、纪念馆、艺术家工作室等场所,参观体会真正的实物作品及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比之课堂陈述课本知识更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2.加强监督管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不同,局部综合性院校的公共美术课程任课教师是跨学院授课,这对教师队伍和学生进行课程质量考核造成不利。一方面,在面向全校开放的公共美术课堂上,学生审美素养不同,教师可适当调整授课内容,知识点不能过于专业和晦涩,做到课程内容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要求。高校美术课程分为根底理论、艺术鉴赏和美育实践,在前期的理论知识和鉴赏课程作为铺垫之后,学生根本具备一些根底的美术知识和审美意识,在实践课环节适当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美术相关实物作品的创作,必要时可作为展品展出。作品虽然不是出自专业学生之手,可能稍显稚嫩,但可以提高他们对美术创作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催促教师正视公共美术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讲,不仅能促使教师认真对待课程任务,对学生的鞭策作用更是不可无视。进一步来说,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教育家尹少淳在著作?谈美术教育?中曾说:“人一生中对艺术的态度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浴盆曲线状,具体讲,儿童和老人对艺术更重视,中间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人们忙于生计和非艺术性职业不得不放弃了对艺术的爱好和兴趣。〞【2】由此可见,人们对艺术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由于客观因素不得不放弃对艺术的继续探索,通过在大学阶段美术课程的学习,重新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初心,可能培养成为终身的兴趣爱好。3.注重内容的综合性美育课程本身具备综合性的学科性质,涉及美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美术课程是多个学科课程内容交织而成,内容的选择和设置必然要涉及多个领域,要求教师知识涉猎面广,不仅仅就美术作品简单的罗列和阐述,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角度分析作品产生时的背景。另外,在讲解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时可与同时期西方艺术作品进行比照分析,不仅从纵向的角度类比,而且要把中外多种艺术形式进行横向的比照讲解,这对教师驾驭各国艺术和历史人文知识的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4.融入地方特色的美术教育理念高校分布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各个城市中,每个城市大学的办学理念都不相同,特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VC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