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优秀论文《如何提高幼儿的课堂注意力》

2023-03-03 16:01: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优秀论文《如何提高幼儿的课堂注意力》》,欢迎阅读!
优秀论文,注意力,课堂,幼儿,提高
教师优秀论文《如何提升幼儿的课堂注意力》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水平。课堂注意力,顾名思义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课堂教学。因为注意,人们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一定的问题,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没有注意,人们的各种智力因素,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将得不到一定的支持而失去控制。提升幼儿课堂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重要保障。如何培养幼儿的课堂注意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幼儿园的集中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根据幼儿注意的特点,精心设计教育环节,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幼儿的注意吸引到活动中来。如综合主题活动“协助小白兔”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协助小盲兔,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同时,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水平和动手操作水平。活动一开始,教师组织幼儿进入事先精心布置的场地中,使他们置身于“森林小动物住宅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紧接着,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吸引幼儿的环节:小盲兔探路的情境表演;表演后让幼儿各抒己见的谈话;幼儿戴上墨镜体验双目失明的感觉;教师边演示教具边声情并茂地讲述“小白兔的故事”;幼儿结对子玩“小狗帮小兔”的游戏幼儿为小兔设计用具等。整个教育活动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巧妙地巩固了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其有意注意。设计时还注意了动静交替,时张时弛,使幼儿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以调节大脑皮层的活动,使幼儿自始至终情绪愉悦,积极性高涨。活动中,教师灵活使用了情境表演、谈话、讲故事、游戏、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幼儿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大胆表述、扮演角色,使他们情趣盎然,注意力集中,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适宜的教学内容,能促动幼儿注意力的培养。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不是像中小学那样全都规定好的,而是依据幼儿经验,要符合整体性、综合性特点,所以内容选择具有广泛性、丰富性,要以幼儿的生活为源泉,就好比陈鹤琴先生说的“生活即学习,生活即课程”,幼儿围的生活都能够是幼儿学习的内容,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是适宜,要适合我们所面对的孩子,要适合我们的教育目标。 (三)把握一堂课的最佳时间 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指向和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对应区域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注意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兴奋中心,并且兴奋中心有稳定的节奏。对儿童的研究表明:两岁儿童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为7分钟,四岁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所以,教学中应紧扣连续注意的最佳时间。教师能够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放在前十分钟,后面适当实行游戏、练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当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征兆时,教师能够通过变换声调、榜样示范和游戏奖励等办法,让孩子重新注重课堂。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1、尊重幼儿学习特点

幼儿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的直接驱动。幼儿的理解活动会受到兴趣和需求的直接影响,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理解他们感兴趣、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那就必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要善于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的生长点,支持和促动幼儿学习活动。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由此引起并引导幼儿学习活动。幼儿对世界的理解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用动作来协助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他们必须通过人于物的相互作用,构建起真正内化的新的知识经验,形成幼儿期所独有的知识经验。如:在欣赏散文“家是什么”中,要求水平强的幼儿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词,对水平弱的幼儿要求能说说散文的大致内容。这样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感,从而对学习也会有兴趣。幼儿在理解事物、获取经验的过程中具有整体性,所以要将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渗透与幼儿的一日生活


之中,通过相互渗透来促动幼儿学习习惯的发展。 2、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 一是化平淡为神奇。适当给平淡的事情添上一些神秘的色彩,比如在和孩子一起看书时采用一些启发性的语句,像“这是怎么回事呀?”“让我们来猜猜看”,来引发幼儿学习的好奇心。二是对浅显的现象给予深度的揭示。孩子对常见的事物往往容易失去兴趣。此时若把这些事物背后的奥秘告诉幼儿,就会重新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幼儿对太阳的落山,天变黑的现象司空见惯,不当回事,能够告诉幼儿并不是太阳在我们头顶上走,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走,幼儿对太阳、地球再次产生了新的理解兴趣。任何事物都有无穷的奥秘,我们要善于把握幼儿的心理,引导幼儿保持理解事物的兴趣。三是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实践是幼儿学习过程中理解事物的最佳途径,幼儿又大都喜欢动手操作,即使尝试可能会失败,幼儿学习的兴趣则会长盛不衰,学习的知识也会掌握得更多。动手操作能使幼儿的理解由表面趋向实质,从而激发更大的求知兴趣,促使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为养成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结实基础。孩子对某事物的兴趣越浓,越容易形成稳定和集中的注意力。教师要鼓励他们从事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掘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及兴趣,并借以培养自己的注意力。

3、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需要不断鼓励,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4、加强实践训练

习惯、习惯,习了才会惯。同一个动作,同一件事情,只有做恶劣,而且要反复做,才能养成习惯。法国作家大仲马说:“每一个重复的动作都有养成习惯的肯能;重复的次数越多,动作也就越成熟。”毫无疑问,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来于反复做,即反复的实践。如果家长在思想上重视了,而在行动上却没有耐心,那么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人们知道:知识是基础,行为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会言行不一,许多孩子嘴上说得头头是道,行动上却难以做到,“知”、“行”严重脱节。为此,父母必须加强对孩子行为的训练,创设孩子反复实践的机会,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交往、游乐、劳动等活动中,进行学习技能、习惯的训练,获得“为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练习,反复强化,直至最后形成自动化的行为,养成一种自然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一件事,如绘画、练琴、练书法等等,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不要一会儿叫做这事,一会儿又叫做那事。训练最好有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以便形成一种心理活动的定向。

(五)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1、创造良好环境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幼儿的行为方式都带有所处环境的烙印。“万物细无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人和睦,是让孩子感到快乐、安全的首要条件,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身心健康,做事情也更能集中注意力。

同样,父母努力创造和保持喜爱学习、乐于学习的家庭氛围,将会使孩子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萌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孩子也一定会有较好的学习习惯。 2、制定共同目标

习惯的“惯”字,有一以贯之的意思,就是说,要求和标准不能走样。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Iq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