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看爸爸的四大神奇教养魔力》,欢迎阅读!

对于一个家庭的角色分工,传统观点是“男主外、女主内”,丈夫赚钱养家,妻子相夫教子,尽管时至今日,绝大多数家庭已是夫妻双方同时在外工作,但教育孩子的责任,在不少家庭仍落到了母亲身上。爸爸的教养似乎可有可无,但真的是这样的吗?父亲在孩子的教养中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父亲的哪些“教养魔力”是母亲无可替代的?忙碌爸爸又该怎么融入孩子的生活?解开种种疑问,就让本文娓娓道来。
父亲的角色因着时代流动,父亲独一无二的重要性愈来愈受到重视。以往讲到家庭亲职角色(“亲职教育”即 “parental education”,我国台湾学者中译为“亲职教育”,其含义为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博主加注),几乎直接跟母职划上等号,父亲在家里是个“赚取面包的人”(bread-winner),在情感给予和生活照顾方面,父亲的功能似乎不大。但研究一致指出,父亲的角色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
我们的父亲,不论在成长过程中是出席还是缺席,都在我们生命中扮演重大的角色。《富爸爸不如好爸爸》作者、心理医师戴维.史都(David Stoop)表示。
嘉义大学家庭教育与咨商研究所教授张再明引述美国学者瑞蓓卡.欧尼尔(Rebecca O’Neill)针对无父家庭的长期研究表示,在父亲缺席的家中成长的孩子,学业表现较差,辍学率高,人际关系较差,很早就交友但不擅长处理异性关系,反社会(暴力或吸毒)行为与离婚率偏高。而女孩未婚生子与尝试同居者较多,有了家庭也不在乎父亲的角色,形成无父的循环。这群无父的孩子让美国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
《好个性胜过好成绩》一书提及美国一项一九五○年起长期的父亲研究发现,孩子若在五岁时有父亲陪伴与照顾,长大后比无父的孩子更有同理心与慈悲心。甚至等研究对象到了四十一岁,他们的人际关系较好,婚姻较为持久而美满,有自己的孩子,也和朋友有共同娱乐。
【父亲不可或缺的四种角色】
父亲终其一生都应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怀,但父职的角色内容应按照孩子的年纪发展而变化。知名的父职研究者、现任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院(NICHD)资深研究科学家麦可.兰布(Michael E. Lamb)表示。父亲在孩子各成长阶段最重要的角色如下:
零~五岁的幼年期
父亲是不可或缺的安全第三者:《富爸爸不如好爸爸》一书提到,一岁起的婴幼儿需要在心理上离开母亲,追求独立个体感,但之前对母亲的倚赖可能让他们在离开的过程中相当挣扎痛苦。此时父亲必须成为那个“安全的第三者”,陪伴孩子、让他们有自信在心理上离开母亲,得以和母亲以外的人建立关系。
六~十二岁的学龄期
父亲是具权威象征的模范角色:学龄期孩子学着从他律转为自律,此时父亲应善用其权威感,为家庭设立规范,并以身作则发挥影响力,培养孩子内在的道德是非概念与自信。小时候妈妈说“等你爸爸回来就知道”,一句话就能让使坏的孩子乖乖听话。父母亲虽都能扮演道德规范者,但父亲的象征意义较难以撼动,较适合执行管教任务。
十三~十八岁的青春期 父亲成了儿子的竞争对手、女儿的第一段异性关系:青春期的男孩特别需要父亲在身边做为
性别认同楷模,让他了解自己将来的样子。这时的男孩倾向跟妈妈较亲、女孩跟爸爸较亲。儿子先把父亲当竞争对手,在各方面挑战父亲,随后发展出类似父亲的男子气概。女儿则藉由与父亲的互动,形成往后与异性相处的模式。
十九岁之后
父亲是精神导师:子女成年后,父亲必须在职业选择与生涯规划上给予建议,鼓励并支持他们的职涯发展。这在东方以父系为主的社会更为明显。
【爸爸不是第二个妈妈】
随着家庭结构与时代变迁,社会文化对好爸爸的期待不断膨胀,但基本上仍被视为母亲角色的延伸。
事实上,好爸爸绝不等于第二个妈妈。常有父亲感到自己对孩子的生活照顾插不上手。《亲子天下》针对父亲的调查显示,近四成的爸爸认为,家中教养重要决策是由妈妈主导。
作家刘墉说,母爱从怀孕的经验开始出发,父爱却是理性认知得来。父亲会在旁看着孩子思考和摸索,偶尔加以引导,而母亲可能在孩子还没开始想之前就动手帮他做好了。两种角色需相辅相成。
台湾师大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副教授林如萍提醒,传统的父亲与母亲角色已经有很大的松动,彼此都不能再躲在刻板印象的保护伞里。在共亲职的前提下,爸爸妈妈应该依照各自擅长来育儿。没有女生一定得做什么,如同没有男生就一定不能做什么,两人合作对孩子成长绝对是加分。
【父亲关键能力:粗野与敢于冒险的游戏天赋】
其实研究显示,经常被视为不适合参与教养的父性特质(如粗野的游戏方式、冒险独立性格、竞争、理性),正是父亲发挥独特影响的关键能力。
父亲爱和孩子玩大肢体、操作型的游戏,如抓到肩膀上坐飞机、骑马打仗、堆乐高。研究发现,父亲粗野的游戏运动方式,带孩子经历激烈的情绪起伏,可藉此磨练社交技巧与冒险性格,让孩子体验竞赛乐趣,大胆勇敢的测试自己的底限。
《好个性胜过好成绩》作者、心理学家约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指出,孩子从游戏中体验到害怕、却又好玩刺激的情绪,他们会注意父亲的暗示并做出回应。比如说,尖叫和咯咯笑能让他开怀大笑因而延长游戏时间;当父亲宣布游戏结束,他们必须学着从兴奋中恢复平静。
奶爸郭恒祺就会和女儿从事“妈妈不放心”的活动。例如,下雨时父女瞒着妈妈跑去淋雨,也可以玩得很开心。
当母亲偏重于发展孩子的口语与社交技巧,父亲往往提供了机械性、空间逻辑与数学等概念。全职奶爸陈嘉佑常抱着女儿旋转跳舞,此外他会拿玩具在不同的地方、爸妈营微信:bamaying用不同的方式旋转。有的爸爸会刻意带孩子绕路回家,培养方向感;或购物时让小孩自己算
术结账,活用数学能力。
研究显示,爸爸比较不能忍受不必要的倚赖行为(例如某件事不会做就哭着求救),可激发孩子的独立感。郭恒祺的女儿逗家猫玩,不小心被抓了一把,只说“爸爸,我被抓了”,没哭也没叫,继续玩她的洋娃娃,因为爸爸不曾急忙跑来给她安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