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学批评》,欢迎阅读!
文学批评
1、文学批评:是指读者在文学阅读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也可以说,
是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一种理性的言说,是一个源于西方理性精神或者科学精神的概念,是一个现代化的概念。
2、模仿论:认为艺术是对世界或外物的一种模仿,这种观念从古希腊开始,经由文艺复
兴,一直到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的自然主义,到了二十世纪仍然有人坚持这种观点(主要有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和德国文学理论家奥尔巴赫)。模仿论是一种古典艺术观念,是建立在古希腊的形而上学及近代理性的哲学文化传统上的。
3、柏拉图:提出“洞喻说”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抽象的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现实世界是虚假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而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就更不真实了。柏拉图从他的哲学思想出发对艺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4、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脱离现实的一种存在,现实是具体的,而理念是抽象的,理念是共相的,而现实是具相的,理念是普遍的,而现实是特殊的。
5、柏拉图确立的认知型:作为客体的世界有真假之分,作为主体的人有把握内在的真实的能力。认知性成为了西方知识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基本知识论范式。
6、孟子确立的价值型:人的知识的目的在于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而不是对外部客体世界的认识。他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7、表现论:成为一种主导的文学观念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该文学观认为,文
学是对绝对实在、生命、情感、内心世界的表现。它强调天才、直觉、情感、想象。表现论的形成与德国古典哲学以及生命哲学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 表现论作为艺术观念是由浪漫主义文学确立下来的。 表现论哲学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与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它们反对启蒙理性,反对主客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反对资本主义社会庸俗的物质主义,反对物质对人的异化或者束缚,为了让人获得自由,它们分别在哲学上做工作,要么弥合主体与客体,使精神向无限超越;要么强调理性的对立面非理性。
表现型艺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启蒙理性并没有给人带来自由,而是又从新束缚了人。
8、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
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法国的斯达尔夫人发表了《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一书,第一次以专文的形式研究文学与其他生活领域如地理环境、宗教哲学思想、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文化风尚等的相互影响。她说,“我打算考察宗教、社会风俗和法律对文学有什么影响,而文学反过来对宗教、社会风俗和法律又有什么影响。”斯达尔夫人的方法标志着 西方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的基本形成。
9、丹纳提出影响文学的三要素:种族、环境和时代,他认为,要研究文学就要到这些因素中去寻找最终的根源。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是内部主源。就像一棵植物的种子。
环境:是指种族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丹纳尤其强调地理、气候的影响。是外部压力。
时代:指种族的文化传统在一定阶段或时期的情形,是种族特性与环境得以在其中发生影响的“印有标记的底子”
10、俄国形式主义:是指1914至1930年在俄国出现的文学理论流派。它的诞生是以两
个学术团体的产生为标识的,一个是1915年以罗曼·雅各布森、鲍·托马舍夫斯基为代表建立
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另一个是1917年初以维·什克洛夫斯基、鲍·艾亨鲍姆和伯恩斯坦为代表在彼得堡成立的“诗歌语言研究会”,被称为彼得堡学派。他们以研究诗歌的语言而著称。
11、陌生化:又被译为陌生化、奇特化、尖锐化。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的语言与日常
语言不同,是一种陌生化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扭曲和变形,与自动化的语言相对。自动化的语言,就是那些因经常被人使用而失去了新鲜感的语言,陌生化就是打破自动化的束缚,摆脱日常感受的惯常化。它会刺激人们已经麻木的神经,从新唤起人对事物、世界的新奇感觉,进而获得审美感受和审美愉悦。
一、词性的陌生化 二、词语搭配组合的陌生化 三、句法的陌生化(省略导致陌生化 意象的陌生化 节奏、行的陌生化 风格的陌生化
12、罗曼·雅各布逊:
文学性:即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特征。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作
品,文学作品中的哲学和宗教内容,而是文学作品中的材料,以及将这些材料组织成为审美客体的艺术程序。只有这种文学研究的对象才决定了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材料的特性所在,即文学性。
文学科学的对象是文学性而不是整体的文学或个别的文学文本,是使文本成为艺术品的技巧或构造原则。
13、雅各布逊认为语言行为有两个最基本的结构模式,分别是选择和组合两种排列模式。 在共时性的层面上,是联想式的隐喻,比如“汽车甲壳虫般行驶”,这就是一种相似性和类比性原则;在历时性层面上,是横向的邻近性原则的组合关系,比如“白宫在考虑一项新政策”,用白宫来比喻总统。相似性原则也就是隐喻,构成了诗歌语言的基础;而转喻,则和现实主义文学关系密切。雅各布逊说:“诗性比喻的研究大体被引向了隐喻,而所谓的现实主义文学,它与转喻原则紧密相连。”
14、英美新批评:英美新批评是现代西方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发端于20年代的英国,30
年代形成于美国,40至50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了统治地位,6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英美新批评以文本为中心,注重文学尤其是诗歌文本的细读,把文本看成一个独立自足的有机整体,着重考察诗歌语言的反讽、悖论、象征等构成的张力结构。
1、艾略特:提出诗人“无个性理论”。在他的代表作《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说: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他反对浪漫主义的表现论。在艾略特看来,“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使作者的地位大大降低。 艾略特还认为,诗人的创作不可能是个人的创造,诗人处于强大的诗歌历史传统当中,诗人的创作受到这种传统的规范。 2、瑞恰兹
受精神分析的影响,提出了冲动平衡理论,他认为,诗人由于富于想象力,“能够把纷乱的、互补联系的何种冲动组织成一个单一的,有条理的反应”,使“相互干扰、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冲动,在诗人身上结合成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这为挖掘诗的多重意义提供了理论意义。
15、布鲁克斯在燕卜逊的细读法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深化,他强调一种有机的文学观,强调诗歌的本文研究,从诗歌的内在结构入手对诗歌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反讽和悖论两个概念。他认为,反讽和悖论是诗歌语言的本质特征。
反讽:源于古希腊的喜剧,主要作为一种语言修辞,德国浪漫主义理论家施莱格尔兄弟则
把反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认为反讽是把握世界本体的一种方法。新批评派中的艾略特、瑞恰兹也都涉及到反讽,燕卜逊的含混中其实也包含了反讽,但都没有展开,而布鲁克斯对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C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