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关雎蒹葭看爱情随笔200子》,欢迎阅读!

关雎蒹葭看爱情随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隔水的伊人,如芦苇上的白露那般清新美好。但向往之心再盛,也无法越过现实阻碍,纵有心逆水而上、追寻伊人,怎奈道路险阻,不可获求。
正是伊人的美,美得遥远,美得飘忽,沉静了狂躁的心,沉淀出这首《蒹葭》,给秦地留下了一湾诗意、更给千古留下了一篇绝唱。
蒹葭苍苍,美在隔岸隔水的一盏莲细细生香,那诗人停在水旁,却不再说凄凉。比起曾经对伊人誓得不可的热肠,行至今夜已是惯得欣赏。秋风也吹不散的白露横江,让人懂得了要敛起情长,不再妄闯那些阻碍铺置下的层层寒霜,让思念收起轻狂,随遥夜沉沉流淌。
蒹葭萋萋,美在涉水而来的纤歌细细,如伊人隔雾的身姿,无法明晰,而却不再苦求依依。秋水浸成了无舟的距离,让人慢慢消退着曾经太盛的暄气,让一路的奔腾收势。将伊人逐渐淡成墙上的水墨画,诗人只是守在岸边对美景凝视,而不再肆意地妄想去参与执笔。
蒹葭采采,美在溶溶的风姿都荡漾在彼端的岸外,只遥遥掠见伊人花开,却从不肯驶近身来,然而诗人已不再萦怀。等待,是笙歌落尽后的依旧不改。秋夜收归了他无望的爱,但是已学会不把命运责怪。找一处最盛的芦苇丛将心事都掩埋,于是它茂密成了这一曲《蒹葭》,千年不败。
《蒹葭》正如一幅静心的画,勾勒的全是不曾实现的梦境。也许始终够它不着,但是色彩不褪,在心中明媚如昔。这是一首属于哲人的诗,是一首天地间的不拘之作。
所以在《蒹葭》一首诗中,不仅诗、乐、画俱佳,而且文、史、哲皆备。 《蒹葭》,不仅美在字句间,更美在境界里。
诗中的主人公虽心慕“在水一方”的“伊人”,可是通篇都没有一个“求”字,只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谦仰,那是只愿靠近、不求摘取,只盼依从、不必强求。它传达出一种意识,就是:对我所爱的只是赞美,而未曾贪图谁来赐予,因此,是对求索的过程不急不躁、对既定的结果不嗔不怨。一方面,是对梦想不屈不饶,一方面,又是对现实不忧不惧。
这就是大境界。不因执着生烦恼,不因精进添挂碍,不因得失增忧惧。持精进心,修智慧心,得清净心。
归根到底,那“伊人”只是个影子。于是在诗人的岁月长日里,他甘愿有一抹倒影永远飘忽在心海,那是不可忘、又始终不得接近的距离。而他思想境界里能秉持着“不相怨”,是因为他已经懂得了美的真谛,已在修为着美的纯善。
就像台湾诗人席慕容所说:“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以此话来对比《蒹葭》,“静静的满月”就是那远方的“伊人”,对“求不得”没有怨恨,人生才会永远保持着青春苍翠、了无遗憾。
那 么, 我 们 读 过《 蒹葭》,就在脑海中也为自己始终存一处白露苍茫、秋水临江的理想国吧:无论生命如何苍老、无论岁月如何沧桑,那美好的“伊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Bg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