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阿育王塔》,欢迎阅读!

阿育王塔
相传古印度阿育王(公元前268-前232年在位)发动过一次大规模战争,使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事后感到战争杀戮太重,受沙门感化,皈依佛教,发愿在大千世界建84000座舍利塔(一名阿育王塔)。“舍利”是梵语,意为“身骨”,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火化,骨灰成为各色晶莹的珠子,佛家称为“舍利子”。信佛之人将此奉为灵物,当时有八国国王分取释迦牟尼舍利子建塔供奉。其后,凡供佛之处都建塔,于是塔的数量逐渐增多。据清初傅山先生《重修惠明寺舍利塔碑记》载,惠明寺舍利塔(阿育王塔)系中国19大舍利塔之一,与北京北海琼华岛白塔,阜成门内妙应白塔、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代县园果寺阿育王塔等在建造结构大体相同。另据现代作家王进所著《三晋之旅随笔》一书介绍,惠明寺舍利塔与西安法华寺塔齐名,与代县阿育王塔、洪洞广胜寺塔、永济莺莺塔、榆社县塔并称“山西佛祖真身五塔”。
阿育王塔,俗称白塔,座落在代县人民政府大院内。是全中国十九座藏有“释迦牟尼佛祖舍利”的宝塔之一,并被国务院定为国保建筑的宝塔。 据光绪《代州志》记载,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塔建以来,历遭三劫当时叫毗绪,又叫龙兴,是木塔,唐会昌二年(842年)灭佛毁塔。大中元年(847年)重建,改龙兴为园果。宋元丰二年(1079年)因雷电焚毁,崇宁元年(1102年)又建。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元兵南下时,入州举火烧焚。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建为砖塔。代县“阿育王”塔无论从其独特造型和建造久远都独树一帜。
塔为园锥形,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五十米,东西宽三十米,高一米五。塔身建于台基的正中央。塔座平面园形,磨砖砌成,周长六十米,塔高四十米。作复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须弥座式,雕刻着各种花饰、荷瓣和印度的“陀罗尼经”。
塔身上施曲尺形须弥座,座上承刹杆,砖作相轮十三层(重修时只剩十一层)。上复盖盘,中连金顶宝珠。造型秀美,稳健挺拔,砖雕艺术高超,是我国藏式塔中的佳作。
康熙二十年(1681年)地震,毁塔顶端九尺余,三十三年(1694年)补修。并增修了盘盖金铎和七层金顶宝珠。光绪十八年(1892年)地震,致金顶宝珠倾斜。
塔身硕大高洁的雪莲瓣,拥托着山峰一样的塔体,还有那盘盖金顶宝珠,构筑成了一副缥缈的苍穹画卷。一九四八年四月七日,周恩来付主席、任弼时等同志路居
钟 楼
钟楼位于代城东大街路北,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二月《边靖楼记》载:“翼七载,春三月,侯复卜卫之右隙地,筑台建楼设钟楼,为兵民之警焉。”钟楼。台基呈正方形,边宽十五米,高五米,磨砖砌成。台基上筑楼,楼为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下一层施重檐,高十四米,下层有回廊,楼亦呈正方形,每面宽十一米。楼顶覆以青灰筒板瓦盖顶,挑檐勿兽,四角加之风铃摇曳。更是华丽威严之势。据明万历十四年重修钟楼碑记称“代州除四城十二楼,周围环绕其中之岿然在望者,鼓楼而外,则钟楼也。”“鸟革翚飞光彩炫目,洵足与城楼、鼓楼后光辉映己。”
钟楼上悬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铸造的铁钟一口,钟口直径一点六六米,钟上有铭文“金大定二十八年、岁次戊申八月十三日造。”其声雄浑激越,“闻之钟声铿锵以立足,有号令之象焉。”诗载:“闻钟晚归急,炊烟牵人意,夜半声忽起,城头传战檄。”因钟、鼓二楼俱在筑城伊始而建造,与州城浑然一体,更起烽火传檄之用。环代州所筑烽火台,始建于东汉建武二十年(36年)后历代各有增修,台建于野外各制高点,以州城为中心,在其东西南北四面设置。城东有:平城堡、磨坊堡、二十里铺堡、枣户堡、望台堡接胡峪口;城北太和岭口、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5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