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欢迎阅读!
![历史地理,中国,区域](/static/wddqxz/img/rand/big_93.jpg)
李孝聪教授
【内容提要】:
从中国历史上的地缘政治结构,阐述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地貌与交通线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区域环境的变迁,环境变化的模式与区域社会的互动;自然环境对城乡居民建筑、民间习俗的影响。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 授课按中国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内陆、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山东丘陵、东北平原与山地、内蒙古草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低山丘陵、沿海岛屿、岭南地区等大自然区域,分别讲授区域历史地理。内容涉及:气候与环境、地貌与水系、交通与城市分布的地带性与形态特征、经济开发、区域文化景观。
本课程是《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的下编,建议学生在学习过上编:历史地理学理论、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的基础上,连续选修。讲授本课程的目的是从区域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与文化历史地理的综合性认识,适应学术研究或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区域性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是对以往的整体性、概括性描述之不能自圆其说的批评和补充,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的"接口"。
为了能够便于理解,以加强地理空间观念,建议听课同学自备地图。希望这门课的内容能够对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些新的启发。 【授课大纲】:
第一编 导论: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概念与基础理论:
历史上中国区域的划分:方式、原则、类型与命名;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等级体系;
地缘政治结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关系,羈縻、联邦制的特点和适应性; 三边:边缘、边疆和边界,住民对边缘、边疆和边界的看法。 研究的切入点:
当今社会是读图的时代,读图与读书并重。地理现象在地面上的分布是一种空间关系,"语言是一种经过时间的延续先后相接的表示符号,单以语言表述地理现象,是不适合的。地图是表示地理现象的最好工具。"地貌、流域与土地利用。把握历史政区与现代政区的差别,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互动,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的"天人合一"。交通与城市体系。任何一座城市的兴盛都必然具备交通区位的优势,交通优势的丧失也必然导致城市的衰落。文化的地带性与文化区。方言、习俗、信仰与居住方式,理解区域(地方)文化的钥匙;景观的特质与再造。
第二编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第一章 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 1.气候、地貌与水系
2.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
3.区域经济开发与城镇分布的地带性 4.内陆文化分区与建筑景观的特征 第二章 西南地区:川、滇、黔、藏 1."盆底"与"屋脊"
2.川陕交通、"藏彝孔道"与西南边陲之路 3.经济开发、中心城市与政区之变 4.阶梯式的居住景观与民族文化区
第三章 中原地区:晋、冀、鲁、豫 1.黄土的侵蚀与堆积
2.崤函之险与"太行八陉",黄、淮、海平原的运河与陆驿 3.帝都之薮
4.文化的地带性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鄂、湘、苏、皖 1."九曲回肠"与"吴头楚尾"
2."南襄隘道"与"宜阳三关":中原通江南之路
3.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中下游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 4.经济与文化的重合:富庶与人才 第五章 东南沿海地带:沪、浙、闽、台 1.陆架与潮汐
2.舟船的世界:大陆、内洋与外海的交通 3.中国沿海港口城市的选址与经济腹地 4.吴越水乡与"海派"文化 第六章 岭南地区:粤、桂、海南
1.红土、桑基鱼田
2.中原下岭南之路:珠矶巷与客家,移民迁移的路线 3.得风气之先的岭南城市风格和影响 4.岭南南越文化与热带洋风 第七章 东北地区:辽、吉、黑 1.松、辽与白山黑水
2.蓟辽走廊和"中东铁路"
3.开埠与移民,东北的城镇体系 4.东北亚文化圈
第八章 北亚草原地区:内、外蒙古 1.逐水草而生
2."草原之路"上的过客 3.长城的分布及其影响 4.塞外风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0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