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

2022-08-12 00:52: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钱学森之问》,欢迎阅读!
钱学森


“钱学森之问”求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前不久去世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生前曾向温总理坦诚相告:“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是新中国六十年教育之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入在不断加大,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校园里大楼也在不断增加,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上是假大空,大师级的人才一个也没培养出来。就拿国内最牛的北大来说,杰才没看到,倒是冒出了一个买猪肉的和一个跑跑,别的高校就更不用说了。

钱大师的一个“冒”字用得十分贴切,表明有一种无形的大网将杰才给罩住了,这张大网是由社会教育等各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实际上,钱大师已从大学教育层次指出了问题所在,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钱学森之问”也引起了网上的广泛议论,有着各种不同角度的解答。这里想说的是,老是冒不出杰才的根子在中小学教育,因为咱们的中小学教育抹杀了孩子们好问的天性,恰似大网的“铅坠”,将杰才牢牢封在网内,想鱼跃龙门根本不可能。

入学小学生本来天真活泼,对各种事物都十分好奇,喜欢问各种问题,思维也十分活跃。可我们的老师却不注意引导和启发,而是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天天做枯燥的练习,再出各种教学参考书让他们看,什么名校名师点评等等,把本该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全给包进去了。这样,孩子累得眼睛都睁不开了,照着参考书死记一些答案完事,哪还有时间思考?

再加上老师教学时,总是满堂灌,不给学生以提问的机会,自己提问也只是做做样子,容不得学生异样回答。更可恶的是,有的老师还采取“留一手”教学法,在课堂上故意将一些关键点不讲,待课后补课时再讲,以收取补课费。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方式,将孩子们的好问的天性抹杀得干干净净,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升上中学后再经更加严酷的题海战术训练,全都成了不爱出声的“哑吧”学生。

这样教出的学生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思维也不活跃。进了大学,许多学生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做作业还是习惯性地找教学参考书,或者相互抄,期末时则指望老师给划重点,写毕业论文时,则照别人的论文抄,因此校园里抄袭成风也就不足为怪了。大学生们不仅不好问,实际上也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有些外教给中国大学生上课,普遍反映的问题就是学生不爱提问,一声“Any questions?”过后总是鸦雀无声。

中国老师遭遇同样的尴尬,有时也有学生问,但多是诸如“这部分内容考不考啊?”等,实质性问题很少,也不爱回答问题。有时老师提一个问题,见下面学生不是低头玩笔,就是呆若木鸡,情急之下只得加一句“谁回答给谁加分!,在分数的强烈刺激下,才有同学起来回答,也算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大师的真知灼见,值得教育界人士的深刻反思。中国这些年的中小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解决问题”高手,而他们恰好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学生不但在国内成不了杰才,就是到了国外,也很难成为杰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数理化奥赛金奖拿了一箩筐,有谁在国内冒出来了?金奖得主不少都已留学海外,又有谁拿诺奖或者菲尔兹奖了?

所以,我不太赞同钱大师把冒不出杰才原因归于“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






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因为中小学教育不得法的话,害人一辈子,大学再好也雕不好朽木,奥赛金奖得主在国外仍很难冒出就是很好例证。

可巧的是,钱大师去世之日,新任教育部长正好走马上任,若能正面“钱学森之问”从抓中小学教育入手,让孩子们兴趣使然地学习,将好问的天性保留一生,面对家长、老师甚至我们的国家领导人能大大方方地发问,则何愁杰才不出!

“钱学森之问”征答求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应该说,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不但但出在学校身上。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当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成为我们这个高度行政化的社会的一条准则的时候;当一个社会将某一种思想作为唯一的思想,并且对这种思想只能“述”,连引申和发展都不被允许的时候,这个社会的学校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之思想,有着独到之见解的杰出人材吗?!

在全社会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淡化行政意识,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前提下,允许只要不是反党、叛国的各种思想自由发展,只有在这样的大气候条件下的学校,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之思想,有着独到之见解的杰出人材!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q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