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后疫情时代中小学音乐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欢迎阅读!

后疫情时代中小学音乐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1.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株洲市第二中学
2019年末开始的新冠疫情对于中国与世界来说,是伤痛更是挑战,虽然没有一次疫情不会过去,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但整个社会由此在短时间内都发生了很多改变,譬如疫情期间因为隔离管制,原来很多需要在线下做的事情都被迫搬到了线上来做,互联网比我们想象更快地成为了一个基础设施。所谓后疫情时代,是相对于疫情阶段而言的。疫情结束后,各行各业将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我们将面临新的机遇!当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一个行业,当互联网化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即将进入万物互联的世界,套用一个网络标题,在“后疫情时代,组织和个人该如何进化”,作为音乐教育人,我们该怎么办?具体到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我们该如何应对? 首先,学习应成为一种急需。
据调查,疫情期间在APP商店中排在前三的都是在线办公软件,可以想象,火热的短视频、网课直播只是开始,以后各种工作、决策和通知等都将通过网络完成和实现。作为传统行业的教师,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如何占领好主阵地?如何守住主阵地?学习,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因而建议老师们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学习力度: (一)加强后疫情时代在线平台教学的学习力度。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国家要求形成了一种全员学习互联网络技术的倒逼机制,因为各学校压力不同,因为各学科要求不同,从株洲音乐教师在线教学实践情况来看,我市中小学教师并不具备全员在线教学能力,城区年轻音乐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学习愿望与学习能力,普遍高于各县市区教师与四十岁以上的教师,小学音乐教师普遍高于中学音乐教师,且区与区之间不平衡,可以说我市绝大大多数音乐教师都面临着网络教育教学技术应用的现实挑战。在实战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疫情情境下如此,在后疫情时代,更应该在心理上筑好在线平台教学的战壕,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提高,线下线上结合、同步运用,是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最现实、最有效的推广路径,唯有如此,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进一步提升音乐学科整体把握的能力。
常规音乐课堂教学,因为有教材,大多数老师按部就班,缺乏对教材再处理的热情与动力。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重心在文化学科上,而音乐学科的学习内容反而更开放。对于教什么,老师们不再圉于教材,一部分老师有意识地形成了系列教学专题,有律动系列、有竖笛或葫芦丝演奏系列、有中考复习应对系列,有演唱系列、有欣赏系列,老师们都着力发挥自己的学科专业长处,而这些专题也得到学生与同行的喜爱。这些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进行音乐的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学科的结构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音乐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
在后疫情时代,学生们的音乐学习必将更加开放,教师们除了要通读教材,更要以教材为纲,整合各学习领域的教材内容,盘点教材上的知识点,通过归类,确定每类学习领域的核心内容,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逻辑化、结构化,这不仅适应于常规的音乐课堂教学,更适应于初三音乐中考与高中的音乐学业水平考查。教师只有深入把握学科核心概念和重要主题,以核心素养统整教学,通过整体把握音乐学科内各领域,建立知识结构,才能更加明确教学的方向,才能真正知道音乐要“教什么”。 (三)加强音乐学习资源收集能力。
据统计,疫情期间学生最满意的学习方式不是直播,而是资源包学习,而后疫情时代将是大AI(人工模拟生命系统)的时代,且未来音频视频服务的需求会爆发。因此后疫情时代,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激发兴趣,如何更多的是讲音乐学习的方法与规律来引导审美,并通过推荐学生课后搜集下载的音乐学习资源,引领学生进行线下艺术实践。因为相比文化学科,学生艺术实践的时空更加自由,而给学生提供音乐学习资源包,也是给学生减负的一个极好方式,因而教师自己加强音乐学习资源的收集与辨别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收集资料与提供学习资源包,同时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在后疫情时代需要进一步发生转变,不仅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与点拨者,在音乐课堂上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设计“学习活动指导单”,还要做学生思维活动进阶的搭桥
者、学习资源的供给者,通过为学生提供包括课本内容、拓展内容的学习资源清单,进一步引导与促进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 其次,应加强人文关怀。
音乐学科的价值在于“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课能教的是音乐知识技能以及音乐学习的方法、规律,但好的音乐课不仅仅是教知识技能,同时在教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能很好地给孩子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疫情期间,孩子们不仅需要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心理的指导与抚慰,而好的音乐课则能起到很好的 “以情慰情”作用。因为教学从来不是单向的传播活动,而是基于师生互动的人际活动,在教学交往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泼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关注到每一位孩子的实践表现,甚至能对每一位孩子的表现予以点评,将表现优异的艺术实践进行网络上的公开展示,甚至将孩子们好的表现分享给家长,这种关注,不仅带给孩子与家长满满的亲子快乐,包括通过音乐学科活动也调剂了文化学科学习的疲惫,给枯燥的抗疫凭添了一抹亮色。患难见真情,而真情,就是音乐学科活动的品牌。
可以预见,后疫情时代,AI(人工模拟生命系统)将快速普及,智能机器等产品将更多地替代人工,知识获取的多元渠道,将使教师的授业活动逐步被弱化,而与传道相关的教师的人文关怀、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将是智能机器也无法取代的。在以互动交流的人际交往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需要承担起教育教学组织的责任感,教学最应该以人文关怀为主要方向,而音乐学科的功能与价值更赋予了音乐教师这种责任。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如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真正实现人文关怀呢? (一)努力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满足孩子的需要不是指去迎合孩子而失去教育教学的自我,而是指我们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教什么”与“怎么教”,老师不要认为自己讲清楚了、教了,学生就一定懂了、会了!蹲下身子来与孩子对话,意味着我们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视角来考虑问题。那我们该如何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呢?
从“教什么”的角度看,教师主要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所教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我们既不要高估学生也不要矮化学生的能力,二是要考虑所教内容是否具有经典性、代表性,是否能以此为案例举一反三,使学生感悟音乐学习的方法与规律。从“怎么教”的角度看,教师首先要考虑是这个内容应该怎样和学生已有的音乐经验和生活经验搭桥?学生对于这样一个内容会有怎样的学习心理期待?这里牵涉到我们该怎样理解音乐学科的双基。音乐学科的双基是指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是如中央音乐学院新体系提出来的基本的音乐经验与情感体验?我个人认为,教学中学生直接的模仿体验比音乐知识技能的讲授重要,显然,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艺术实践体验会更加以人为本,也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当然也就更加有效。 (二)加强示范性评价的引领,关注学生的成长
课堂教学的时长是有限的,而音乐学科的学习如果没有技能的巩固支撑,说得不好听一点,就类似于耍流氓,学生将在十二年啥也学不到,而所有学科都一样,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必需靠时间的积累。要提高音乐教学效益,光靠音乐课堂教师的教与引导是不够的,必需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但如果仅仅像做语文数学作业一样来强制学生做音乐作业,目前只怕不现实,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艺术实践的正面与示范性评价来进行音乐学习引导。
首先,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譬如音乐作业完成过程中,给完成的好的孩子提供展示平台,包括一般情况下可能女孩子比男孩子完成得好,教师要加强对男孩子指导与引导。
其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互动,譬如在家校群中更多地呈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果,争取了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同样可以让孩子产生正向学习力。
艺术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与课堂教学艺术一样,评价同样是门艺术,关心关爱学生,是运用好评价艺术的不二法门。 再次,必须遵循规律。
后疫情时代,根据国情,学生文化学习压力大、任务多的局面仍将延续,音乐课堂教学更要遵循音乐学习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才能真正给学生减负并怡情悦性、涵养美德。
欣赏与表现是音乐学科的两大学习领域,它们各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与规律。老师们可以将这两大领域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分类,帮助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每一类内容的学习方法与规律,形成深度音乐学习,这种直指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学习,需要强调教师指导的作用,建议教师通过构建大单元的知识结构,通过设计单元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问题链,以帮助学生形成艺术实践的结构性体验和认识,由此培育学生能随时并及时提取音
乐学科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以解决现实音乐生活情境问题的音乐关键能力。
后疫情时代,不仅需要个人的应对,也需要整个教学团队的应对,互联网技术下的“集体教研,分工教学”等优秀经验具有现实性与可操作性,通过个人与团队的努力,如何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lh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