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2)》,欢迎阅读!
![想象力,培养,教学,如何,学生](/static/wddqxz/img/rand/big_125.jpg)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2)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动眼
观察是思维的触觉,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教给学生过程的方法,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要依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讲明观察的目的和要求。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可出示以下问题:
(1)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 (2)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3)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试着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便能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逐步达到获得新知识的目的。
总之,教师要充分相信、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动口、动手、动脑和动眼的能力。这样将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然了,学生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并不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有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说来,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我觉得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更加重要。
所谓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需要想象,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数学似乎与想象关系不大。其实,数学也需要想象,甚至比文学更需要。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呢?
第一、丰富学生的表象。
想象的水平是以一个所具有的表象的质量和数量的情况为转移的。表象越贫乏,其想象越狭窄、肤浅,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中,要使用教具、模型、实物和画图等直观手段,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为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例如,认识
100以内的数,可以利用实物计数建立表象。而认识较大的数,就可以依靠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较小数的表象进行想象。至于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应当先通过对直观材料的直接观察、实验,形成清晰、生动的表象,再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和完善头脑中的形象,使学生生动的理解和正确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要发展想象力,必须大胆想象。如前所述,想象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所以也是一种求异思维,如果只能人云亦云,或者跟着老师的屁股后面走,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根本谈不上想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使他们敢于想象。而要敢于想象,首先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解除学生的思想负担,不要用各种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而对他们表达的不够清楚,不合要求,则不要过分苛求。
第三、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并善于引导学生想象。 能力只有在从事需要这种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要发展想象力,就要让学生多想象。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不要一开始就讲割补法,而要让学生想象: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想象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切掉两个角行不行?……两边各补上一块行不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
第四、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时,还应注意正确运用直观教具。 直观教具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对儿童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过分依赖直观教具也会使儿童的想象力得不到应有训练。直观手段应该在学生通过想象不能理解时才使用,并且首先应使用具体程度不那么高直观手段。例如相遇问题,在学生不能理解时,教师应首先用线段图来帮助他们想象。如果部分学生通过思考仍不能理解,才考虑使用更具体的直观手段。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我们教学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人才。
创新性的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lg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