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1. 教育心理学:倾向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连结就会被削弱。 18. 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生活技能的学习。
29. 肖像表征:指用意象、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3.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4. 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5.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6. 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7. 学习:从广义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8. 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未参特殊认知活动。
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 9. 机械学习:指获得任意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的、认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过程。
立刺激与反应的连结。 10. 意义学习:是以符号为 19. 顿悟说:格式塔学派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重新组织。
联系。
20.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 11. 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种外部动机,指个体通过自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身的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取得一定成就,从而赢得一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程度。
21. 认知内驱力:源于学12. 关键期:指在儿童的发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容是一种要求掌握知识、技能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和阐明、解释学业问题的需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要。
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22. 附属内驱力:是一种外 13. 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部动机,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自己所附属的长者或权威心理某方年发展最为迅速的赞许和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时期。
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 14. 学习理论:是解释人的需要。
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23. 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这种行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为对于观察者来说是新的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行为)及其行为的结果 ,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从而获得该行为的象征性理或学说。
表征,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15. 试误说:桑代克根据动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物学习实验提出的一种学 24. 替代强化:通过一定习理论,认为机体处在问题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情况中会发出许多反应,由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会正 25. 自我强化:学习者根确反应。
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16. 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的实相应的学习行为。
质是知觉的重新组织,是主 26. 自我效能感:个体对体借助于问题情境中各种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事物之间的关系而突然顿一成就行为进行预期主观悟的过程。
判断时所产生的体验。 17. 效果律:桑代克认为, 2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决定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是一个尚未成熟有可能崛学习者的行为后果,凡是导起的学习理论流派。
致满意行为反应后果的刺 28. 幼儿学习:是指幼儿激与反应的连结就会加强,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进行凡是带来令人烦恼的行为的各种学习,不仅包括科学反应后果的刺激与反应的
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各种精选
图形或表象来再现知识经验的一种方式。
30. 知识系统化:是指在向学前儿童传授关于现实事物和现象的知识时,引导儿童理解知识的简单联系和规律性。这种知识体系应当是最基础的,实在感性的实物活动过程中认识某种现象的各种联系,它不同于学校儿童的知识体系。
31. 关系中的学习:在生活中,儿童个体经常与他人有某些联系,如同伴游戏、交流、合作、冲突等,这些联系或关系本身就代表着儿童的一种学习。这种学习对于儿童个体来说是“向他人学习”,对于儿童之间来讲则意味“互相学习”或“共同学习”,这些统称为关系中的学习。 32. 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是学习的动力。 33. 迁移:是一种学习的普遍规律。
34.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5. 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其主要观点:认为,任何生物体都有一定的能量来满足其生存的需要,生存需要满足之后,若还有剩余的能量,那就是多余的精力。多余的精力累积起来会造成压力,所以必须消耗掉。游戏这种并不直接有益于生存的活动,就是消耗剩余能量的一种方式。
36. 合作游戏法:指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
37. 指导游戏法:是由教师提议或实现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38. 生活预备说:19世纪末,德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格罗斯根据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原理,提出的早期最全面的游戏理论。在他看来,儿童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未来生活的准备。
39. 探索性活动:开始于婴儿早期并持续终身,当个体面临新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出现。
40. 规则游戏:开始于婴儿参与成人发起的嬉戏活动,以后在幼儿的自发的社会性游戏中出现了规则游戏的雏形。
41. 游戏观察:不仅能提供游戏准备工作的基础,而且构成了准备工作和成人介入游戏的桥梁。
42. 平行游戏法:指教师接近儿童,并且用相同的游戏材料玩同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43. 真实发言人:指教师处于游戏之外,使儿童保持游戏之外,使儿童保持游戏与外在真实世界的联系。 44.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45. 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46. 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47. 运动教育:就是把身体活动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培养动作(运动)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
48. 技能学习:就是通过练习去逐步掌握特定动作、的变化,就是使提供给幼儿活动模式的过程。
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不 49.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断变换呈现的形式。
智力活动的“原样”,了解60. 社会性:是个人所具有原型的动作结构,及动作构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必成要素及动作次序,从而使须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思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考和行动必须符合社会条怎样完成动作,明确活动的件的特性。
方向。
61. 社会化:是个体在一 50. 原型定向阶段:是使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序性知识)的阶段。 51. 表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征:表象性思维的出现。 52. 客观的适应社会生活的心运算: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结理发展过程。
构,也是一种智力技能,是 62. 幼儿社会学习: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动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作。
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 53. 内化:是指外部动作为的过程。是幼儿学做人的向头脑内部转变的过程。 过程,即从一个“自然人”54. 概念:在逻辑学中,概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63. 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一种思维方式,是思维的基习、模仿学习):指人可通本单位,任何一个概念有其过观察模仿习得新的行为内涵和外延。在心理学中,模式。
一般从概念名称、概念例 64. 移情:指对另一个人证、概念属性和概念定义四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个方面进行概念分析,以把验的理解和分享。
握一个概念的确切含义。 65. 角色扮演:就是承担 55. 概念学习:就是获得一定角色的幼儿表现出该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概角色在履行职责、遵守规范念的本质属性,并将具有共时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同特征的同一类事物以语即角色行为
词来加以概括。
。 66. 创造性:根据一定 56. 概念形成:是指学习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法产生出具有社会或个人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价值的劳动产品的心理品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质。
57. 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67. 创造性学习:是指旨在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保护和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学习方式,是在创造性活动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学习品质。
过程。
68. 创造性四阶段论:华58. 守恒法:是由皮亚杰的莱士把创造性活动划分为守恒实验而演变过来的一四个阶段,根据前人的研究种方法,目的在于了解幼儿认为人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否获得了某些数学概念,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或者所获得的概念是否具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有稳定性。
69. 主观评定法:是指由 59. 变式:就是概念正例
有关专家或专门的研究者精选
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幼儿的创造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70. 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幼儿按要求完成作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来揭示其创造性水平的方法。 71. 类创造: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创的方法产生出具有个人价值的劳动产品的思维过程。 72. 真创造: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用新颖、独创的方法产生出具有社会价值的劳动产品的思维过程。 73. 自我表现材料:是指教师给幼儿提供的各种各样的能充分发展各个幼儿创造性反应能力的绘画、拼图、泥工、绣花、舞蹈等媒体。
74.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75. 生活活动:是指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活动,从入园到离园期间内,除游戏、教学以外的一切活动。
76. 游戏活动:指幼儿的自由游戏活动和教师的游戏教育活动。
77. 自由游戏:是幼儿个人的自由活动,其特点是计划自定、材料自选、游戏方式方法自定、伙伴自选,学习的性质是发现学习。 78. 教育活动设计: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对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预先加以筹划,从而安排教育情境,以期达成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79. 递进式:是将一个内容分成若干阶段,逐步推进的教育活动设计模式。
80. 放射式:指通过各种渠道完成一个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设计的形式。
81. 立体式:指将一个主要内容分解成为若干个子内容,子内容再分解为若干个次内容的教育活动设计形式。
82. 网络式:是指将深化式、反射式和立体式结合起来形成的教育活动设计形式。
83. 指导:有两种不同性质理解:一种是指令性的,即“指示教导”之意;一种是指向性的,即“指点引导”之意。
84. 非指导性教育策略:是一种内部指导,不是外在强加于幼儿的指导,而是强调对幼儿情感的激励和潜能的开发。
85. 系统的教师指导:是一种步步推进的指导方法,它从遇到问题始,到解决问题止,整个发现过程都予以必要的指导。
86. 教学事件:加涅根据学习的内部过程提出的与之相对应并对学习过程起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 87. 个性化教育:指承认儿童的能力差异,从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地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每一个儿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88. 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是教师或教师与幼儿共同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所设置的教育活动场景。 89.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是一种教育评价,它是把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所产生(或将要发生)的行为和人格的变化(或变化的可能),对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
90. 相对评价:是以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常模相互比较,从而
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称常模参照评价。
91. 绝对评价:是以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的现状与既定的教育活动目标所作的比较。
92. 个人内评价:是比较同一个体在同一教育活动中或不同教育活动间的成绩或能力差异的评价。 93. 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是教师与幼儿共同根据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所设置的教育活动场景。
94. 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交互影响,它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的过程。
95.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包括言语互动和非言语互动两种类型。
96. 应激:是对应激源强度的间接反应并且是对心理或生理阻抗的直接反应。 97. 心理素质:是一个稳定的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它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三个方面。
98. 家庭互动:即家庭中各成员之间行为和行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99. 亲子互动:即家长与子女的互动,也就是父母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精选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k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