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家校沟通策略反思》,欢迎阅读!
家校沟通策略之反思
刘兴起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城市化的逐步推进,留守学生,“空巢”家庭的现象越来越多,家长和学校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家校隔阂的不良局面。为了能够很好的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学校采取了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联系电话,定期家访,发放征求意见书,召开家长座谈会等,这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新形势给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让教育面临着新的困惑。学校成了责权主体,家校沟通仍然存在很大难度。一是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过高,他们既希望教师是他孩子的全能的教育者和培养者,又是他孩子理想的保姆。二是学生的人身安全责任全部筐给了学校、教师,学校、教师不堪重负,稍有不慎,家长与学校、教师扯皮,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人情关系似乎在逐步淡化。三是部分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所以,我认为家校沟通,除了应积极采取部分学校的先进的具体做法外,还应该讲究一些策略,从而保护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而且也能使家校沟通取得进展,为学校、教师获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策略之一:“釜底抽薪”。
学生是家校沟通的情感桥梁,同时也是家校沟通障碍的制造者。因此,当因学生的原因,造成家校隔阂时,要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采取“釜底抽薪”的策略,方能奏效。
例如我在一所中心小学当校长时,五年级的学生“山”无意中用小刀将从身旁路过的“刚”划伤。我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送“刚”去医院进行包扎治疗。回来后,责令“山”今后每天负责照顾好“刚”,并及时换药,负责医好伤。随后让“山”当面向“刚”赔礼道歉,请求原谅。“刚”在“山”真诚的道歉下,心软了,当即答应原谅“山”的全部过失,并愿意结为好友。
当“刚”的父亲知道心爱的儿子受伤后,硬是找到“山”的家长,不依不饶,非要用刀在“山”的身上也划一条口子,再给他治疗,并且要和学校扯皮。“刚”听说他父亲在学校扯皮时,哭着对父亲说:“这是我们同学之间的事儿,我们自己已经解决。况且我已经答应原谅他了,难道你就不能宽容他的过失吗?你要是再在这里胡闹,我不理你了!”听了“刚”的话,其父亲只好和“山”的家长以及我握手言欢。
一场剑拔弩张的家校矛盾,就这样用“釜底抽薪”的办法,让它烟消云散了。 策略之二:“还治其身”。
学生家长一般都是通情达理的,但是也不乏蛮横无理的。对待胡搅蛮缠的学生家长,学校或教师一味的妥协和退让,只能让他们得寸进尺,而应该采取“以欺人之道还治其身”的办法,或许能解决化解。
例如我在一个村级小学教书时,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儿:一个年轻教师因为放学后留没有按时交清书杂费的学生问明情况,而家长认为处了他的面子,因此与这个教师扯皮。条件很简单,你要钱只能找我们大人要,小孩子不能挣钱。现在你留我孩子的学,留了几次,每一次我扣你0.1元钱(当时的书杂费是一学期10元钱)。这位教师觉得很委屈,但是无言以对,急得大哭。我知道后,当即答应了这位家长的要求。并询问这位学生:“老师留了几次学?”学生说:“10次。”我对家长说:“好!10次扣一元钱,我同意。但是按理说,开学初你就应该交清书杂费,而你到学期中了还没有交,按照你的逻辑,我们每天只收你0.05元的拖欠费。现在我们把帐算一下。”这时这位气焰嚣张的家长傻眼了。连忙赔礼道歉并交清了书杂费。这位年轻的教师事后还偷着狠狠地乐了好一阵子。
当这位学生家长提出了不合情理的要求时,我没有说多少好话,只是用他的逻辑推导出制服他的办法,既维护了学校和教师的权益,也为今后的沟通奠定了基础。 策略之三:依法从教。
学校、教师要想与家长正确的沟通,必须依法从教,并且学会用法律的常识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利益。
有一年,我担任六年级班主任,一位数学教师因为一个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恼怒之下,将这个学生的头部打伤。随后这个教师明确到自己的错误,将学生送到卫生院住院治疗,并且接收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通报批评,支付了这个学生住院的所有费用。但是其家长还是觉得不解恨,准备殴打这位教师。
我知道后,以一个好友的身份劝阻这个家长说:“这个教师将你的孩子打伤,是无意的,他有教育你孩子的权利,只不过是教育的方法不当,应付民事责任。如果你将这个老师打伤,属于故意伤人的,你没有这个权利,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要付刑法责任。你打老师和老师打学生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性质。我劝你要好好的思考一下,千万不能干傻事。”这位家长听了恍然大悟,并很感激我。
在这件事上,我就是用法律的武器,既保护了我们的教师的人身权利不受侵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V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