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访武汉大学刘耀林院长(终稿)》,欢迎阅读!
![武汉大学,院长,不如,刘耀林](/static/wddqxz/img/rand/big_16.jpg)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访武汉大学刘耀林院长
采访 邱观永 董慧
刘耀林,1960年生,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地图制图协会副主席和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方法和分析模型以及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研究。
珞珈山青青,东湖水泠泠,武汉大学便坐落其中;德业并重,培育贤能,恰好与这山水美景交相辉映,真可谓:人杰地灵。作为求访名师的第一城,记者也不禁折服于此地深厚的地理信息科学氛围,从这里走出了多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知名专家学者,以及行业中坚力量。当然,传统也正随着时代发展在前行,而其中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记者: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而且该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个专业的特色之处。
刘耀林:我们国家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传统上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他们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比较注重理论;第二类是如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这样的师范类院校,他们注重将地理知识作为背景发展相关专业;第三类就是如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这样的专业性大学,他们则专注于技术,并且对数据获取、分析和表达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说对获取数据的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又比如说对分析数据和表达信息的地图制图和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一直是我们学院的优势专业,它是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数字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来支撑和建设的专业;但是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这个专业,只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一个综合性大学里。那么,我们如何在目前的基础之上打造和建设这个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从学科体系来讲,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属于理科专业,我们提出了一种理科专业工科化办学的理念,理工结合来发展这个专业。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得到了国内外认可的地理信息技术办学优势;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将地理信息的理论和方法贯穿至专业的课程、教材和实习实验中,我们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注重理工结合发展。同时,我们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注意与兄弟院校的合作,共同来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目前我们正在和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合作编写系列的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教材,共有地理信息系统主干课程9本教材,将在近两年由测绘出版社进行出版。
记者:武汉大学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复合人才,在这个大方针的指导下,贵学院是如何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
刘耀林:创新是国家的灵魂,我们应该将创新理念落实到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于我
们学院来说,前面我提到的理科专业工科化办学就是这种创新,相应的,我们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要进行创新,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同样地,对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习实验环节也要进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分析能力、数学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后能够发挥更大发展空间和作用。
对我们的课程体系、教材要进行及时的更新。一方面,要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另一个方面,我们还要面向国家和行业的需要,来调整我们专业的课程设置、更新教材内容;同时还要加强实践环节教材的建设,根据其发展,来调整试验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如我国的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典型“3S”结合工程项目,对我们的教学都会产生影响,我们及时地将它反映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这其中用到了哪些技术、方法,有哪些创新的地方,这也要求我们的老师能够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
我们也非常强调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工程项目的开发工作,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团队精神,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走向社会后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单打独斗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必须要形成一个团队,通过团队体现个体的水平和价值。
我想表达的就是,社会需求也在驱动着我们,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要将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尽可能地缩小,使两者能够合拍。
记者:“地理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和“环境化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这是对贵学院教学的肯定。那么,在本科、硕士、博士这三个不同阶段,学院是如何进行课程设置的?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刘耀林:本科生在进入大学时才刚刚摆脱高中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就是反复地练习、训练、考试,甚至一些高中到了高三就是天天做题,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因此,在本科生阶段,要让学生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成为自己能读书的人,这个“读”指的是“自我读书”,也就是自我学习,解决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么就会影响将来发展,这种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终身受用的,因为技术和知识更新非常快,不可能指望着大学四年学习的知识用一辈子,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就会落伍,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拥有很强获取知识能力的本科生并不意味着比硕士生、博士生差,这点非常重要。
本科生通过毕业设计能初步了解科研是怎么一回事儿,在短短几周的时间里,完成老师布置的题目,自己做实验、写报告;最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要将学习的课程进行消化、总结、概括,将知识点像珍珠一样串起来形成自己的东西,然后用它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培养本科生的一个方面。
再说硕士和博士阶段,这两者之间也是有区别的。硕士是一个过渡学位,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能力。硕士必须要在具备获取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读文献,了解研究方向,帮助他解决问题。硕士应该在导师甚至是博士的带领下,对科学的问题有基本的认识,通过与团队的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博士则更强调独立研究,要能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了解学科前沿,自己提出科学的问题,围绕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方法和手段,最终解决问题。 记者:贵学院在电子地图技术、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学研究等主要方向上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并获得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奖励,那这些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如何?
刘耀林:一方面我们瞄准行业需求,通过承担项目,组织人员进行研发,形成科研成果并进行推广;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对需求进行判断,然后开发出来满足社会要求的产品。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理论的创新、总结、归纳和提高,为社会提供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OR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