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视角分析

2023-07-02 23:39: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视角分析》,欢迎阅读!
视角,基层,治理,农村,制度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视角分析

作者:原晓锋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2



摘要:当前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给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本文从制度经济学分析视角,提出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产品供给缺失问题,包括法治制度、组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正式制度,并从构建农村社会多元化治理机制、加强社会治理法治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变革诱因;制度缺失

中图分类号:D42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8-0-01

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治理成效日益明显。但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群众需求日益多元,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产品缺失明显,补齐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短板,成为基层农村社会治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视角

制度作为一种产品,供求存在均衡和非均衡两种状态,制度变迁也是动态过程,一项制度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出现非均衡时,会引起制度不断改进和创新,持续达到新的制度均衡。从制度经济理论分析看,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也是一个制度架构和制度体系从非均衡到均衡再到非均衡的动态过程。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制度性产品供给短缺,处于非均衡状态,无论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制度产品供给的数量、结构、效率明显滞后于需求。

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变革的现实诱因

当前,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农村社会化大生产程度不断提高,农村新技术不断普及,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等,冲击了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农村生产更趋向规模化、集约化、开放化,生产方式的新变化新特点,推动社会治理发生相应变革。二是城乡一体化步伐逐步加快,乡镇管理服务职能积极转变,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贫困群众发展愿望日益强烈,农村文化、环境、公正、法治等新利益诉求不断涌现等,冲击了传统家庭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合作、参与、协商、服务等非正制度性元素需求不断增加,从政治文化、思想层面对社会治理提出新的要求。

三、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供给缺失

()法治制度缺失。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范式。目前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正在扎实推进,成效较为明显,但在基层深入贯彻落实上,还有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基层法治政府建设滞后。部分基层政府法治建设思维缺失,“权大于法”观念浓厚,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水平不高,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干部违法乱纪现象频出不绝,侵蚀基社会治理司法公信力。二是全民法治意识淡薄。广大群众对法律缺乏敬畏和信仰,全民学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尚未形成。

()组织制度缺失。在新的党情、国情、世情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政治功能还面临“三化”倾向问题:一是片面化倾向。很多党的基层组织,重经济发展,轻党建党务,重解决群众具体难题,轻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很多基层普通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突出,不善于、不会做新时期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不敢不会教育、发动、引导群众。二是宗族化倾向。宗族、家族、村霸等势力插手村级选举,拉票贿选时有发生,基层民主自治流于形式。三是功利


化倾向。党员干部处理群众矛盾纠纷热衷于“花钱买平安”,谋划地方发展追求短期政绩,解决群众利益乱开口子,对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久拖不决,等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巨大成绩,但也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在基层落细、落小、落实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非主流价值观日益活跃。当前社会价值生态错综复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非主流思想抢夺阵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观有所边缘化,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产生冲击。二是思想道德危机现象频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制假造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铺张浪费、信用缺失、优秀文化和家风丢弃等思想道德领域不良社会现象不断出现,影响恶劣。

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几点建议

()构建多元化治理制度保障。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严把政治思想关,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政治领导能力和政策执行能力。顺应农村发展新形势,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推行网格化、契约化管理等治理方法,健全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和体系,把党的意志贯穿到群众生产活各方面,提升村级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培育全民守法精神。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基础工作,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从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示范乡镇、法治示范村、法治主题广场等基础性工作抓起。严格公正执法。推进基层阳光执法,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使广大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把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引导到法律轨道上。强化法律服务。适应基层群众法律服务新需求,建设村级“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让矛盾纠纷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运用群众喜闻乐见方式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突出党员干部、广大青年、学生教师等群体的榜样示范带动作用,认识到核心价值观同每个人的利益和幸福生活密切相关,增进情感认同和践行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实践化。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群众日常生产和生活,融入实践活动,通过培育好家风家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核心价值观示范村、培树身边各类典型、建立村级信用档案等方式,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倡导者、践行者。融入法治建设全过程。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行业制度、村规民约、全民信用体系等措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用法律为核心价值观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

[2]郑杭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使命[J].社会研究,2011(4).

作者简介:原晓锋,男,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涉密网络管理中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H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