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

2022-10-17 12:00: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推荐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欢迎阅读!
幼儿教师,家长,沟通,推荐
推荐<<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

1. 如何与家长沟通是幼儿教师最感棘手的问题之一,我们急需技巧的指导。

2. 市场上仅有的一两本关于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书中,本书的实用性最强,涉及的内容最全面.

3. 本书作者长年致力于幼儿园一线工作,实践经验丰富。

4. 每一个话题几乎都是按照案例呈现+原因分析+技巧解读的形式阐述的,可读性非常强。 5.本书的读者对象一线是幼儿教师。 内容推荐

如何与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家长沟通? 如何与不同性格、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 与不同年级幼儿家长沟通有哪些技巧 当家长存在不同的教养误区时,该如何应对? 除了家长会,还有哪些有效的家园沟通方式呢?

凡此种种,幼儿教师做家长工作时经常面对的问题。本书作者根据家长工作的基本规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回答了上述问题,阐述了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智慧与技巧,期待对幼儿教师的家园共育工作有切实的帮助与启发。 作者简介

晏红 北京市幼教学科带头人,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市级研究课题,多篇论文在全国获奖。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卓越人物奖、北京市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海淀区幼教改革管理创新奖、北京市海淀区早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奖等。

已出版专著:《中国儿童情绪管理06岁)》、《宝宝入园完全手册》、《宝宝入学完全手册》、《培养幼儿好习惯》、《幼儿15个好习惯》等。

主持报刊专栏:《妈咪宝贝》、《婴儿画报·妈妈信箱》、《嘟嘟熊·妈妈文摘》、《为了孩子》等。 目录

第一章 沟通是家园共育的基础 一、沟通缺位的三个误区 二、沟通越位的三大表现 三、沟通到位的三个目标

第二章 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近因效应:前功一朝化烟云 三、超限效应:过度交流适得其反 四、投射效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


五、罗森塔尔效应:用期望鼓舞家长

第三章 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 一、与妈妈沟通的侧重点 二、与爸爸沟通的侧重点

试读部分章节

一、与包办代替的家长沟通

小满上幼儿园不到两个星期就学会了自己吃饭、自己喝水,但是一回到家就等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喂。老师对小满家长说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不要包办代替,以免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小满家长告诉老师,孩子在幼儿园听老师的话,可是回家就不听话了,不喂就不吃,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再说,孩子长大了,一定能自己吃饭,就再辛苦两年吧。

(一)了解包办代替的主要原因

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年龄小,需要大人的照顾,但是照顾过度就很容易形成包办代替。长之所以包办代替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特别爱孩子以致缺乏理性,认为爱孩子就要为孩子做好一切,不要让孩子受委屈;二是家长的养育习惯没有跟随孩子的发展而调整,仍然沿袭婴儿时期的养育方式,导致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给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三是包办代替比让孩子自己动手更加高效、利落、省事,否则孩子做得不好,家长还得为孩子收拾整理。

教师需要跟家长沟通包办代替的危害。从表面上看,包办代替让孩子舒服,让家长省事;实际上,它是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温床”。习惯了家长包办代替的孩子不但动手能力差,独立自理和抗挫折能力发展得缓慢,而且容易任性娇气。总之,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和个性特点都是家长包办代替造成的。

(二)分析包办代替的表现形式

包办代替是当前家长存在的最常见的教养误区,在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都广泛存在,要有以下五种表现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家长包办代替的不同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指导。

1. 饮食上包办代替:吃流食、吃碎菜、吃烂饭,不用孩子动牙

孩子都有一个从吃流食到半流食,再到主食的过程,而长期停留在只吃流食的孩子,易导致只会吞咽、不会用牙齿咀嚼,这样不但吃饭容易噎着,而且不利于牙齿的发育,因为口腔里的酸性环境很容易滋生龋齿菌。另外,因为咀嚼还能刺激大脑活动,所以不咀嚼的儿童其大脑的发育也会受到影响。美国的一项医学研究发现,咀嚼少的儿童的智商普遍低于以耐咀嚼食物为主的儿童。

2. 在行动上包办代替:一出门就抱、就坐车,不用孩子动脚

现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出行工具越来越便捷,于是不喜欢走路、出门就坐车的孩子不在少数,孩子行走跑跳的机会也因此大大减少。孩子的腿脚被包办代替了,会导致他们下肢肌肉力量的发展受到限制,进而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能力。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勤动手、勤动脚。

3. 在语言上包办代替:一个眼神或动作,家长即心领神会,不用孩子动口 有一个孩子3岁了还不会说话,妈妈有点着急,爷爷却说:“没事,孩子只要长嘴巴就能学会说话,主要原因是你们总不在家,不了解孩子的心思。孩子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Eq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