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正强化”

2022-08-20 14:58: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多一点“正强化” 》,欢迎阅读!
多一点,强化
多一点“正强化”

作者:房欲飞

来源:《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3年第4



强化是行为主义矫正行为经常用的方法,用专业的术语来说,强化是当一个行为发生以后,让行为主体体验到一个结果,从而引起行为发生频率的增加。

比如,有一天,宝宝突然主动洗自己的小手帕,妈妈及时给予了表扬和鼓励,表扬和鼓励就是洗手帕这个行为的结果,宝宝非常享受这个结果,从此更加积极地清洗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说,‘表扬和鼓励引起了洗手帕这个行为的增加。整个过程,妈妈用的就是“强化”的教育方法。

应该说,强化法对于学前期的宝宝来说,在行为矫正中容易“立竿见影”,很多家长也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着这个方法,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自发性,所以存在家长们误用强化的做法,下面谈谈“强化法”的有效运用问题。

一、科学理解“强化”的内涵

强化是一种功能性的行为,也就是说,你给宝宝的行为一个结果之后,只有这个结果引发了原有行为频率的增加或者积极的泛化,才能说你强化了宝宝的行为,反之,如果给宝宝的行-个刺激后,他原有的行为没有更加积极,就不能说你在实施强化。

比如,一天,宝宝自己穿衣服起床,妈妈为了鼓励他,就给了宝宝一块巧克力。妈妈的行为是在对宝宝实施强化吗?显然不能,因为这个描述没有告诉我们妈妈行为的结果,如果那块巧克力不能引起宝宝主动穿衣服起床行为的增加,就不能说妈妈强化了宝宝的行为!

二、切莫掉进“负强化”的陷阱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用刺激引起原有积极行为的频率增加;负强化却是最容易让人误解的概念,很多人都容易把负强化跟惩罚联系起来,其实这是两个差别很大的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是负强化呢?

经常有家长抱怨宝宝脾气大,其实这个大脾气可能就是被妈妈负强化的结果。比如,我们可能比较熟悉这样一个场景:宝宝在玩积木的时候,把积木弄得到处都是,妈妈让他收拾,他就大发脾气,把家里弄得更乱。妈妈一看那阵势,心想算了,还不如自己收拾省心呢,于是就把宝宝弄乱的东西收拾了……这就是负强化!宝宝一发脾气,妈妈就自动放弃了让他收拾玩具的意图,以后宝宝就会以发脾气来逃避不想做的事情,或者以发脾气来达到自己的愿望。

三、教你玩转“强化”疗法

1、强化要随机应变

很多家长看到宝宝做出了好的行为,就不分对象地给他提供自以为很好的东西,比如糖果、玩具等,却每每发现并没有把宝宝引向期待的积极行为习惯,为什么呢?

强化是一个功能性的行为,一个刺激物,只有对宝宝有激励作用才能发挥强化作用,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能发挥激励作用的刺激物显然是不一样的。所以,给宝宝提供的强化物,一定是他正好需要的,这就需要父母明察秋毫,了解宝宝的真实需要。当然,也不是宝宝需要什么就给他提供什么,家长还要本着自己的经济实力来。




奖励给宝宝的刺激物,最好不易产生“饱和现象”。比如,宝宝一做出期待的好行为,就给他一支笔,哪天他的笔够用了,或者自己不想要了,这个刺激物就难以发挥强化作用了。一般来说,食物等消耗性的东西、有竞争色彩的社会性刺激物不容易饱和。比如,宝宝有了好行为,给他一个爱吃的东西,一个拥抱,拍拍他的头,或者容易激起竞争意识的小红花等。

2、养成行为宜用连续强化,维持行为宜用间歇强化

连续强化即行为出现一次,就给他一次强化,间歇强化即行为出现若干次之后,再偶尔给他一次强化。

如果期待宝宝养成某个行为,那么每次出现这种行为,都要给他一次强化,以此引导他形成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以后,就要考虑如何让宝宝内化这种习惯,而不是凭借外在的刺激维持,这时就可以考虑间歇强化,并逐渐拉开间歇的时间距离。比如,开始的时候,两天给他一次强化;后来,一周给他一次强化;再后来,一个月给他一次强化……使得个体逐渐摆脱对外在强化的依赖,真正成为自己的习惯。

3、代币法,让强化物的呈现很及时

良好的行为出现后,强化物应该立即出现,这样宝宝才容易在好行为和强化物之间建立条件反射。反之,好行为都过去半天了,‘再给宝宝强化,他就不容易明白为什么得到奖励,难以把好行为跟强化物之间建立链接。

那么,本来想奖励他一个实物的,可是眼下不方便马上去买,该怎么办呢?“代币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用小花、笑脸之类的象征性奖励给宝宝及时强化,让宝宝积累一定数量的象征物之后再跟家长换取实物。

4、行为和结果要一致

家长跟宝宝约定好奖励方式后,一定要遵守约定,不得例外,每次出现好行为,都兑现承诺给予强化。反之,好行为不出现的时候,也绝不通融。

比如,有的家长跟宝宝约好吃完饭才能看动画片,那么,宝宝每次吃完饭后,都应该兑现承诺。如果宝宝吃不完就要求看动画片,家长绝不能心软,一旦心软,吃不完也给宝宝看,那么吃完饭再看动画片的习惯养成就会难上加难。因为宝宝没吃完饭就可以看动画片的行为被家长给正强化了!

5、其他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

给宝宝强化的时候要再次指出被强化的具体行为,让宝宝知道为什么得到强化。比如,“哦,宝贝自己把玩具收拾好了!”“宝贝画得好认真啊!”等,而不是用抽象的“你真棒”等评语来强化行为。

强化物可以是有形的物品,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鼓励。行为养成后有形的强化物要逐渐减少,社会性的强化物要逐渐增多。

强化实施失败时,父母或家人可以从强化物是否适合、强化的时机是否正确、强化的使用程序是否符合规范等方面,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

(作者系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早期阅读推广人,现供职于教育研究机构。)




编辑朱璐zhulu83@126com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C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