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2023-01-01 18:5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欢迎阅读!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摘 要】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用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这一观点在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活动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内经;四时气候;养生保健

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1]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黄帝内经》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但是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没有生长,就无所谓收藏,也就没有第二年的再生长。正因为有了寒热温凉、生长 收藏的消长进退变化,才有了生命的正常发育和成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认为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暑变化是自然界阴阳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所致,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然界四时寒暑阴阳消长的影响,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与自然界时辰季节变化具有同步的相应性变化,人体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然调节,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年分为四时》)。人类要在自然界中健康生活,就必须认




识、适应、掌握这些规律。因此,《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不适和疾病的发生。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正是中医四时养生法则的理论依据。



2 四时养生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四时养生的原则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但对于此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历代医家不尽相同。例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即春夏阳盛而易伤阴,饮食上宜多食寒凉之品以抑制阳亢;秋冬阴盛而易伤阳,宜多食温饮食以保全阳气。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由于春夏阳虚于内,阳虚则寒,宜用辛热温阳食品以补阳气;秋冬阴虚于内,阴虚则热,宜用寒凉养阴食品以补阴气。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中提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阳之气收,少阳之气藏,养阴养阳以从其根。杨上善在《内经·太素顺养》中因文解义地注释云: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



对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是因于各医家的经验和角度不同而致的见仁见智之论,如果能够充分领会《内经》四时养生之宗旨,就能够辩证地应用该原则指导养生保健的实践活动。



3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宗旨是保持机体内外阴阳协调

中医养生学对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在自然社会环境中,保持一种阴平阳秘的协调状态。养生保健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和维护该状态,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黄帝内经》从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整体观出发,已认识到四时阴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包括人体在内的万物荣枯生死。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核心和宗旨,即是把握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季节气候特点,调整人体的阴阳偏差,以保持人体内外的阴阳协调平衡[3]



四时养生的目的既然是保持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协调,调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均不离乎阴阳的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例如,冬至阳生,由春至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正是因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才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生长规律。因此,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生。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善养生者,




宜切佩之。



根据这一原则,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中,就必须做到顺应四时气候以调养五脏之气,即春养生,顺应春季阳气的生发以舒肝气;夏养长,顺应夏季阳气的旺盛以养心气;秋养收,顺应秋季阳气的收藏以养肺气;冬养藏,顺应冬季阳气的闭藏以养肾气,维护人和自然的统一,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例如,春为万物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人体之阳气也应顺乎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一原则应具体贯穿到饮食运动居、防病、精神调养等各个方面。如在饮食方面,宜多食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李时珍《本草纲目》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在精神调养方面,《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以使志生,即在春天要让自已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时机体最易受风寒之邪侵袭。此外,还要防湿邪侵袭,因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伤脾胃阳气。因此,元代养生家邱处机主张夏季饮食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养老寿亲书》也告诫: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秋冬二季自然界阴气转旺,人体的阴气亦外盛而内虚,秋季以燥为主气,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因此秋季养生的关键是防燥护阴。冬季养阴着眼于藏,《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4]”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谆谆告诫道: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在养生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和指导性,在了解和把握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季节特点,顺应阴阳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摄,养阳以助生长之能,养阴以益收藏之本。如此,才能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从而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梦京.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4.574

2刘大钧.“卦气溯源[J].中国社会科学20005122-129

3吕不韦.百子全书.吕氏春秋[M].长沙:岳麓书社,1993.2658-2695

4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2125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1o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