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时候背过古诗词、千字文和三字经的孩子现在学习好吗?》,欢迎阅读!
小时候背过古诗词、千字文和三字经的孩子现在学习好吗?
曾经看见过父母让孩子当着众多客人的面背诵刚刚学会的《弟子规》、《三字经》、《孝经》之类的儒家经典。幼小的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摇头晃脑地背诵着,像一个老古董般的小老头子一样。当孩子念到:“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时,年轻父母面对众多的客人洋洋得意,其实孩子根本不懂是什么意思,而孩子的父母也是似懂非懂。让孩子在幼儿园背诵这些连你们自己都不能够完全弄懂的东西,这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是在毁了了孩子,这是完全逆人的天性的。现在的国学读经热不仅占据了中国部分中学小学,而且甚至已经进了幼儿园,抓住那些仅有三四岁,而且还不识字的孩子背诵这些连成年人都很费劲的老古董。
目前在中国流行的国学热,儒家文化热在学校幼儿园里的兴风作浪,许多孩子通过读经读进了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清华,因为这些学校规定,学生入学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孝还是不孝。读《孝经》,背诵《孝经》进北大清华自然是容易加分的。这无形中似乎又形成了一个榜样。
上网查读经派的理论,感觉很荒谬。目前给幼儿读经的理论基础是这样的,他们认为: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这就是:“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他们认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这些道理不知道迷惑了多少中国的父母与学生。说“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还说,“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愚民教育。一部经典,诵读百遍千遍,就只读他们指定的那些古拗难懂的文言经典,而忽略了他们多种探索的可能性与多种兴趣的培养。那种摇头晃脑地反复吟诵,其实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兴趣与滋味的。难怪,中国自古读书,都是强调刻苦勤奋,而不见有什么兴趣与天赋。因为,那样读书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兴趣的。其动力来源只在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与千钟粟而已。真正能够引起孩子兴趣的东西是不同的问题,是孩子的好奇心与想像力。可惜这些读经是在消灭孩子的这些最为宝贵的天性。
说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其实也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孩子的记忆力未必会比成年人好。因为,孩子越小,他的意义记忆与理解力越弱,孩子的记忆主要是机械性的记忆与短时记忆,这些记忆其实并不牢固。记忆能力的强弱其实与记忆对象的意义相关性非常强。孩子能够记住的东西与成年相比,其实差得很远。这一点,其实不难验证。一个小学生,一个学期只读那些几本薄薄的教材,还不容易记住,一个成年人常常一天之内就可以读完并且记住一本厚厚的书的内容。记忆力远非孩子的长处,孩子的天性是想像力与好奇心,以及探究的欲望。孩子的天性是好动,好探索,在做中学才是正道。孩子的学习是通过动手做,通过在实际的情境中产生问题,通过切身的体验来学习的。因此,杜威与陶行知才会强调儿童为中心,要在做中学。通过游戏,通过尝试与失败,从切身的体验,由近而远,由具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m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