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

2022-08-23 12:45: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欢迎阅读!
潼关,怀古,山坡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诵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诵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此曲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对于我国的古典文学我们历来就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对于唐诗宋词我们学过许多,明清小说我们刚刚学过《香菱学诗》和《范进中举》,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我国的古典文学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再次感受一下我国的古文学的魅力。 2、介绍元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作者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上疏谏元夕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

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4背景材料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二、问题导学 1、朗读

老师带读-------听朗读录音--------学生自读-------学生齐读 2、翻译

①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

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


华山。

④西都——陕西长安,是汉代的西京。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⑤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

⑥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206年)京城咸阳,西汉(前20625)的京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⑦宫阙——皇宫建筑。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 翻译

群峰众峦连绵起伏,波涛如黄河奔腾,潼关内有华山环绕,外有黄河屏蔽,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唉!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3、品析

①、给此曲分层,概括每层的内容。 第一层(头三句):绘潼关险要地势。 第二层(四一七句):表吊古万千思绪 第三层(末四句) 抒兴亡沉痛感慨 ②、品析第一层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两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如何理解“山河表里潼关路”这一句?

A、描绘了重重叠叠的峰峦,将潼关包围起来,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的景象。 B聚” 怒”

C、山本是静止的,化静为动,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一个字也表现了峰峦的众多。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字也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D、第三句写潼关位于华山重重包围之地、黄河奔腾屏蔽之处。(潼关)以外是山,以内为黄河,中间的是险峻的潼关路,故曰山河表里潼关路 。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③、品析第二层

望西都,意踌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状况?为什么会这样?

A、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

B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 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华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灰飞烟灭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伤心呢?

这里作家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见记项羽本杨》。故曰:阿房一炬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之苦悲凉, 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④、品析第三层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与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 总结 主旨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为个人利益的争夺,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的现实,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艺术特色

这首小令,篇幅笑,容量大。从结构上看,全曲可分为三层。开头三句是第一层,写潼关的地势;中间四句是第二层,写潼关怀古;末两句是第三层,写潼关怀古所得出的结论。三层意思,象是一条锁链上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写法上看,全曲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紧密结合,而其中又以议史为中心,描写生动,抒情沉郁,议论深刻。作者写潼关怀古,起笔在潼关的景象上,落笔却在怀古上,收笔更在由怀古引出的历史结论上。作者写山、河、关、路、西都、秦宫汉阙,最后才点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个主题。这是一种层层深入、篇末点题的描写方法。这种描写方法的好处在于:它的主题不是外加的,架空的,而是从写景抒情中自然得出的,是真实可信的,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主题则是从前面的描写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总之,全曲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诗句开头,感情有如千尺瀑布,飞流而下,汇成一股洪流。顺着这股感情的洪流,作者一笔掀起一个浪头,一浪紧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直至最后以饱含激情的警句结束。感情的大波虽然过去了,但其余波仍然在人们的心海中久久不能平息。全去自始至终,感情深沉、强烈,捧而读之,令人声泪俱下,感慨无限!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回答问题: 1“山河表里潼关路”中“山、河、表、里”分别指什么?这句话写出了潼关的什么特点? -------华山 ------黄河 --------关外 ------关内 内有华山环绕,外有黄河屏蔽,地势险要

2、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为个人利益的争夺,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的现实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e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