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给孩子选报兴趣班》,欢迎阅读!

如何给孩子选报兴趣班
孩子长到三四岁的时候,年轻父母们就开始考虑给孩子选报兴趣班的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发展孩子的兴趣,这是件好事。既能够培养孩子的特长,促动个性发展,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锻炼孩子适合环境变化的水平,丰富孩子的文化生活,提升孩子的文化修养和社会适合性。能够说是一举多得。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年轻父母都是第一次,而且还是“一次性”的养育孩子,没有积累这方面经验的实践机会。所以,在给孩子选报兴趣班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如果在选报兴趣班出现了偏差,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很有可能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你们,究竟应该注意给孩子选报兴趣班呢?
首先,做父母的要明确:是“给孩子选报”兴趣班,不是“给家长选报” “兴趣班”,顾名思义,孩子有兴趣才选报的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培训班。孩子们年龄还小,缺乏自主选择的水平,在很多家庭里,往往是孩子“被选报”,由家长代替孩子做决定,这就很难免带有主观性。
所以,在选报了兴趣班后,当问孩子是不是喜欢时,得到的回答常常是“不喜欢”,“没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大用心学习的不是少数,半途而废的也不是个别的。
比如,在城市里,给孩子选报钢琴班的比较多,但能够一直坚持下来的孩子却比较少,甚至是寥寥无几。原因是什么?
当初父母没有怎么考虑孩子喜欢不喜欢,是家长“一相情愿”。有的是在“补偿心理”支配下给孩子选报的,家长小时候特别喜欢弹钢琴,那时候生活清贫,家里没有条件,留下了终生遗憾。现在有条件了,一心要让孩子替自己实现小时候的梦想。
有的是觉得现代钢琴在成千上万古今乐器中被誉为“乐器之王”,钢琴乐曲是“阳春白雪”,能弹一手好钢琴,那不过是很高雅的修养。于是,就让孩子学弹钢琴。
还有的父母,偶尔发现孩子一两岁的时候,见到钢琴就喜欢爬上琴凳在琴键上胡乱地拍拍打打,便误以为孩子天生地就喜欢弹钢琴,脑瓜一热,就把一架庞大的钢琴抬回了家。
家长往往心气很高,而孩子却根本没有兴趣,像钢琴那样一个黑乎乎的“庞然大物”,成了压在孩子身上的一座大山。像这样给孩子选报兴趣班,一般是坚持不下来的。
挑选兴趣班的时候,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的兴趣指向和兴趣发展水平。“强扭的瓜不甜”,“强摁着牛头不喝水”。家长一定要征询孩子的意见,不要代替孩子选择。要“摸着石头过河”,稳稳妥妥地试着来,不要头脑一热就选定。
第二,要慎重选报兴趣班的项目,考虑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
小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凡是没有亲自尝试过的活动都想试一试;但支持孩子活动的生理机制——肌肉和骨骼等,这是“物质基础”,发育尚未成熟,受到很大的限制。特别是小肌肉不发达,很难掌握精细的动作和技能。所以,尽量不要过早地让他们学习技能、技术、技巧性比较强的项目。比如,年龄太小的孩子就不适于弹钢琴、拉小提琴、绘画和书法等项目的学习。这些项目基本功的训练又比较枯燥无味,学习过程不能刺激和强化孩子的兴趣,很有可能训练不久就会失去兴趣,半路打“退堂鼓”。
既然是给孩子选报兴趣班,就不能不考虑孩子兴趣的特点。小孩子的兴趣十分广泛,似乎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感兴趣。但小孩子的兴趣比较肤浅,一般都是由新鲜事物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而不是由该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引起的间接兴趣。所以,兴趣的稳定性差,不能持久,往往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
针对这些特点,能够先给孩子挑选运动性、参与性、趣味性较强的项目,比如游泳、轮滑、舞蹈、武术、陶艺、手工制作等。从事这些项目活动过程的本身,不但能够激发、强化孩子的兴趣,还能促动孩子肌肉和骨骼的发育,增强体质,锻炼孩子的运动、协调和平衡的水平,对于开发孩子的大脑、增进他们的自信心也很有好处。
第三,要注重孩子参加兴趣班的过程,了解情况,洞察孩子的动态
家长不要把孩子送到兴趣班就一了百了,就撒手不管了。家长最好也亲自参与孩子的兴趣班的学习和训练,跟孩子一起当学生,可称之为“跟班就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以身作则、热情参与,对孩子是很大的鼓舞和感染。家长参与还能够从中了解训练的过程、重点、难点和动作要领,回家以后便于按照老师的要求,对孩子实行具体的辅导。
家长跟班就读,还能够了解指导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和教学进度,看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孩子。
如果发现老师教学有问题或孩子不适合,应该在孩子厌学之前结束课程。当然最好是提前退班,以“全身而退”,免受伤害。不要等到孩子觉得自己不行,跟不上班,被淘汰出来的时候才被动退出。那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家长要随时观察,看情况不妙,主动提出放弃,再选报其他的兴趣班。这样做是明智的。家长要尽最大努力,精心地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四,如果孩子不能适合兴趣班的学习,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学龄前儿童的兴趣不稳定,很容易变化、动摇、迁移,这是正常的现象。家长理应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家长首先要给予鼓励,用积极的态度和办法引导孩子继续坚持,但不能强制、训斥、挖苦,更不能打骂、体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e4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