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云南道地药材云茯苓》,欢迎阅读!
![茯苓,云南,药材](/static/wddqxz/img/rand/big_37.jpg)
云南道地药材云茯苓
摘要】 云茯苓是云南道地药材,质量优良,茯苓三萜类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茯苓多糖对肝炎等有一定疗效,云南特殊的地理气候,有利于云茯苓的开发研究与种植。大力发展云茯苓产业,应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云南 道地药材 云茯苓
一、【来源】孢子植物,担子菌纲,多孔菌科 云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为《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种。以菌核入药。
二、【形态】菌核球形至不规则形,长10~30cm,鲜时软,干后硬,有深褐色多皱的皮壳,内部粉粒状,白色或淡粉红色;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平伏,厚3~8mm,白色,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孔多角形至不规则形,深2~3mm,直径0.5~1.5mm,孔壁薄,孔缘渐变为齿状,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有一歪尖,7.5~8×3.5µm。
三、【本草考证】
茯苓 始载于《神龙本草经》列为上品。《本草纲目》称茯灵,谓茯菟。《名医别录》上将松根茯称茯神,又名松腴。陶弘景认为“白茯苓长于补,赤茯苓善于利”。李时珍认为“赤茯苓有清心,小肠,膀胱湿热及利窍行水之功,茯苓皮能利水开腠理,可治水肿肤胀。 四、【资源情况】
1、茯苓的分布生境 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云南产者品质最佳,称“云苓”;安徽产量最大,称“安苓”。生于气候凉爽,土壤疏松,干燥,向阳坡的松林内。以马尾松、黄山松、赤松、云南松、思茅松等为寄主,延根蔓延,在土层深50~80cm处结苓。清代《滇海虞衡志》载:茯苓,天下无不推云南,曰云苓。滇之茯苓甲于天下也。云茯苓习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云南是茯苓生产区,云茯苓是道地药材,云南省的楚雄州的南华县姚州、姚安、大姚、永仁、等地出产的姚苓,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姚茯苓。
白茯令:去外皮后的白色部位,能渗湿、健脾、养胃。
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味同茯苓,有利水消肿作用,多用于治疗皮肤水肿。
赤茯苓:为茯苓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性味同茯苓,有渗利湿热作用。 茯神:为茯苓菌核中间天然抱有松根部分,性味同茯苓,有宁心安神作作,用于心神不宁,惊悸,健忘等症状。
2、药材性状 个苓呈类球形,扁长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等,每个重
0.5~30公斤不等,表面黑棕色,粗糙,有皱纹及缢缩,外皮薄,有时部分剥落;质坚实破碎面颗粒性,近边缘淡红色,有细小蜂窝状孔洞;内部白色,质地致密,味淡,嚼之粘齿。以体重,坚实,外皮棕褐,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嚼之粘性强者为佳。
3、化学成分 含三萜类,主要为茯苓酸(pachymic acid)、16—d—羟基齿孔酸(tumulosic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去氢齿孔酸、松苓酸(pinicolic acid)、松苓新酸(3β—hyderoxylanosta—7,9(11),24—trien—21—oic acid);多聚糖类,主要为茯苓聚糖(pachymose),含量最高可达93%,为具有β(1→6)吡喃葡萄糖为支链的β(1→3)葡萄糖聚糖,茯苓聚糖对抗肿瘤无活性,但去支链后变为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则有作用。此外尚含有麦角甾醇、腺嘌呤
(adenine)、胆碱(choline)、卵磷脂(lecithin)、脂肪、组氨酸、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以及微量蛋白酶等。
无机元素有:铬0.8、锰5.7、铁8.8~28.0、铜1~2.0、锌2.7~6.8、铝0.38、镉0.009(ppm)。
4、药理作用 (1)用25%浸剂按0.5g/kg腹腔注射,对正常兔有利尿作用;用100%五苓散煎剂灌胃,对正常大白鼠也有利尿作用。(2)乙醇提取物有使兔血糖升高,后下降的作用;还可杀死体外钩端螺旋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松驰作用。(3)水、乙醇及乙醚提取物对离体蛙心有增强心脏收缩及加速心率的作用。(4)茯神煎剂按5~10g/kg腹腔注射,对预先给咖啡因或未给的小鼠均有镇静作用。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5)茯苓聚糖不是单纯的β(1→3)葡萄糖聚糖,当所含β(1→6)吡喃葡萄糖的支链切断,变为单纯的β(1→6)葡萄糖聚糖(茯苓次聚糖)和水溶性CM—pachymaran时,对小鼠肉瘤S—180抑制率可达96.88%。
5、云茯苓的栽培技术 (1)茯苓纯菌种培养:分母种(1级菌种)的培养和原种(2级菌种)的培养以及栽培种(3级菌种)的培养,用PDA培养基从菌核组织中分离出的纯菌种是“菌丝引”。(2)种植。茯苓栽培以段木窑培为主,段木用松树桩或树杆,接种方法采用菌丝引法,菌丝引既可节约大量商品,茯苓又能获得高产,有的地方采用木屑栽培已获成功,将进一步推广应用以利环境保护。(3)苓场田间管理:
A、检查、补引:接种后,保护苓场,严禁人畜践踏,以免菌丝脱落,影响生长。7-10日后进行检查,若看到茯苓菌丝延伸到段木上生长,显示已“上引”。若发现菌丝没有上引或污染杂菌,或脱落,或发黄、软腐等现象,说明引种失败。应选晴天及时补引,即将原菌种取出,换上新菌种。1个月后再检查1次,若段木侧面有菌丝缠绕,延伸生长,显示引种良好。2个左右,菌丝应长到段木料底,或开始结苓。若此时检查仍未长到底,虽有菌丝生长,但缠绕不多,而是零星分布的现象称为“插花”,将来产量不高。若窑内菌丝发黄,或有红褐色水珠渗出,称为“瘟窑”,以至毫无收成。
B、除草、排水:苓场应保持干燥和无杂草丛生。否则,影响光照。雨季或雨后应及时疏沟排水,苓窑怕淹不怕干,水分过多,窑地过于板结,通透性差,也会影响菌丝生长发育,影响产量。
C、覆盖、浇水:窑顶前期覆土宜浅,厚7厘米左右,以利菌丝生长迅速;8月份开始结苓之后,盖土可稍加厚,约10厘米左右。不宜过厚,否则窑内土温偏低,昼夜温差小,且透气性差,不利于幼苓迅速膨大;太薄,幼苓易暴露或灼伤,且苓形不佳,品质差。每逢大雨过后,待土壤稍干后,及时检查,见土壤有裂缝,应及时培土填塞。此外,随着茯苓菌核的增大,必须及时培土,培土要厚度适宜,及时填塞,以免出现裂缝。 (4)病虫害及其防治:
A、腐烂病:腐烂病是主要危害,危害茯苓菌核。发病时茯苓常流出黄色粘液,失去特有的香气,品质降低。在茯苓生长旺盛期,因排水不畅或窑底不平或窑面土壤板结,通气性差等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 ①段木要清洁、干净;②苓场要保持通风透气和排水良好;③发现此病,应提前采收;④苓窑用石灰消毒。
B、白蚁:蛀食段木,使其不结苓,造成减产。
防治方法 ①苓场一定要选用南向或西南向,不选北向或西北向;②段木
和树桩要求干燥,最好做到冬季备料,春夏下种;③种苓前,在苓场附近挖好几个诱集坑,坑内放置新鲜松柴、松毛,用石板盖好,每隔1个月检查1次,发现白蚁时,可用60%亚砷酸、40%滑石粉配成药粉,沿着蚁路,寻找蚁穴,撒粉毒杀;④5-6月,大翅蚁分群时,悬挂黑光灯诱杀。
C、茯苓虱:茯苓虱可用敌敌畏,甲苓混合粉等扑杀。
6、采收加工 野生茯苓常在7月份松林中采挖。一般寻找横断面呈红色,无松脂气味,木朽不蛀,但一击即碎的伐桩或树基附近不长草或草易枯萎,小雨后立即干燥,以及树干附近地面有裂缝等地点,就常生有茯苓。可用带沟槽的铁锥(深条)插入土中,若有不易拔出的感觉,而拔出后锥的沟槽内有白色粉沫者,就可肯定地下有茯苓。然后挖开表土,刨出茯苓。刨出后,将鲜茯苓堆放在不通风处,用稻草围盖发汗,使水分析出,取出更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鲜茯苓去皮后切片,称为茯苓片;切成方形或长方形块者称为茯苓块;茯苓中的松根称茯神;皮称茯苓皮。去皮后内部显淡红色称赤茯苓;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称白茯苓。 茯苓成熟的标准是:①发现窑土龟裂,显示正在长苓,将裂缝填塞好,经过一段时间不再裂缝,说明茯苓已成熟定形。②茯苓外皮呈黄褐色或棕褐色,表面粗糙,裂纹不见白色,说明已成熟;若外皮呈黑色,示已过熟,应立即起挖;若外皮呈黄白色,示正在生长,过一段时间再挖。③段木变棕褐色,一捏就碎,显示养料已耗尽,应立即起挖。一般在段木下窑接种后,经1周年培育,茯苓即可成熟采收。有些产区分两次采收,如“菌引窑苓”于3-4月下窑,第1次在当年11-12月采收,第2次于翌年3-4月采收。总之,掌握好成熟期,随熟随采。
7、开发利用 此资源开发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李时珍谓:“茯苓又名茯灵,因为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称茯苓。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其性平,味甘淡;有益脾胃、宁心神、利水、渗湿等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腹痛、泄泻、淋浊、停饮、心悸、失眠等。茯苓皮用于利水退肿,治全身浮肿、小便不利等。赤茯苓用于利水、利湿热,治小便不利、淋浊、泻痢等。近年来还用于治疗肿瘤。椐《发明专利》1985年第3期报道,茯苓中提取的抗癌新药“A—1”已制成针、粉、片、丸等多种剂型用于临床。茯苓有野生和栽培,商品销全国各地并有出口。云茯苓在国内外市场上声誉很好,云南省特殊的气候来发展云茯苓产业,很有潜力,由于其具抗肿瘤作用,治疗慢性肝炎作用,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免疫球蛋白IGA及血清铜蓝蛋白的变化,治疗腹泻,所以云茯苓应用广泛,有名的茯苓饼就是用茯苓做的,云南的楚雄州所产的云茯苓质量最好,应加强研制云茯苓的保健食品及保健饮料,深入开展抗癌研究,使云茯苓更好地造福人类。我国木材紧缺,云茯苓市场需要量增大,所以林业部分应积极推广松树伐桩种植茯苓的新技术。 参 考 文 献
[1]罗天诰《森林药物资源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T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