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培养幼儿常规意识》,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常规意识
作者:姚迪
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4年第16期
姚 迪
(湖北省武汉市军事经济学院幼儿园)
“常规是指人们经常遵守的一般生活规则和行为规范,常规用于约束人的行为,培养人的行为习惯。”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是指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和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教师制订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内容、时间及其顺序,并制订一系列相应的行为规范,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幼儿园常规的意义在于:“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保持秩序,有利于教育活动的自然顺利地展开;有利于幼儿建立安全感;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
一、营造宽松氛围,让幼儿成为参与的主体
1.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订
在常规教育中,有许多规则是要幼儿记住并执行的,让幼儿执行规则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意识到自己是规则的受益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的,也更乐意接受、遵守。
2.让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
对于常规的评价,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的建设性的评价往往会让幼儿有被批评的感觉,从而产生不良情绪。而同样的评价如果由同伴来说时,幼儿却有认同感。这说明评价的主体会影响评价效果。所以,我们应当注意让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教师作为鼓励者、引导者,营造宽松氛围,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态度。”
二、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发幼儿的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这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标帮助孩子认识理解规则。所谓图标就是把一个个规则绘画成一幅幅有趣的画面,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形式去刺激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自律。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区域活动时如果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往往会出现争抢角色的状况,告状声此起彼伏。于是我组织小朋友一起商量游戏规则,并让小朋友把这些规则绘画成大家能看懂的标志张贴在各个区域内,如在每个活动区挂上胸牌标志,孩子们进去玩时就知道先挂上胸牌标志,如果胸牌标志没有了,就会自觉地去别的活动区。在图书区,孩子们商讨设计了一个小嘴巴上竖着一手指的画面,意思是看书时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干扰别人。所以,在常规教育的过程中,要相信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利用好我们周围的环境,让环境开口说话,帮助孩子遵守规则。
三、尊重幼儿,建立适合其年龄特征的常规教育
在每个幼儿面对相同的常规时,在规则遵守上每个幼儿需要的指导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差异面前必须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要注重个别教育的作用,个别教育指导这种方式与孩
子更亲近,更尊重孩子的个性,更有助于将常规要求转化为自身意愿的一部分。生活活动占据着幼儿一日活动的绝大部分,我们不应该把生活活动作为一项任务机械化地强加给幼儿,更多的则是应该体现幼儿的快乐生活,尽量考虑人性化。以就餐为例,我们从年龄差异、个体差异等方面体现了人性化的组织管理。对年龄大的孩子,我们尊重幼儿的合理选择。可采用家庭式的圆桌用餐,每桌中间各放一小桶饭、菜、汤、一把小勺以及若干空碗,孩子们先后就座,谁先到谁就可以自己盛饭菜,随时可以添加,有的幼儿面对不是很喜欢吃的小菜,允许少盛一点,在合理范围内尊重孩子们的自主选择。对年龄小的孩子,我们采用分散用餐的形式以满足单独受照顾的需要。年幼的宝宝,如托班新生,我们采用分散用餐点的方式,时间先后不一,比如起床后,先整理好的孩子先用餐,这个孩子用餐结束后,后来的孩子再继续,正因为时间错开了,孩子就能轮流受到成人单独的照顾,这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讲是非常满足的。
四、注重与家长配合,实现家园共育
常规教育的效果与家长的配合有很大关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抱怨,幼儿在园养成的习惯,过了一个假期又得重来。因此,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应延伸到家庭。在家里,家长就是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本、家访、个别沟通等方式与家长互通信息,互相了解,达到步调一致,才能不让我们的常规教育白费。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教师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幼儿逐步地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常规,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发展自律能力,学习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还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独立、自制、专注、秩序、合作等一些终身受益的自主性品质在孩子身上的价值,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P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