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盗窃犯罪的心理初探》,欢迎阅读!

盗窃犯罪的心理初探
【内容提要】盗窃犯罪的心理有区别于其他犯罪的特征,而且,在我国现阶段,大多数盗窃的犯罪把盗窃当做“吃喝玩乐”的手段,更有甚者把盗窃当作精神享受。盗窃属于物欲型动机犯罪,有物欲型动机犯罪的共同特征,又有区别于诈骗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我们了解了盗窃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通过盗窃犯罪的心理预防,减少盗窃犯罪的发案率。 【关键词】盗窃 犯罪 心理
盗窃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贫富差距也有所拉大,社会治安状况不容乐观。盗窃、抢劫等犯罪的发案率在增加。而在每年立案的刑事案件中,盗窃案件占的比例很大。大一的暑假我去派出所见习,每天的出警案件中,入室盗窃也是占主要的。可见,盗窃犯罪非常常见,所以抑制盗窃犯罪的发案率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急不容缓的。要有效地预防盗窃犯罪,减少盗窃案件的发案率,研究盗窃犯罪的心理也是必须的。 (一)盗窃犯罪的行为分类 1、普通型
普通型盗窃行为不具有突出的特点。犯罪手段比较单一,想法比较幼稚,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甚至有的盗窃犯罪就是出于想占小便宜,顺手牵羊的思想。普通型盗窃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比较常见。我在见习的时候就碰到过这类的盗窃案件。 2、高智能型
高智能型盗窃犯罪和前面的普通型盗窃行为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高智能型。一般的盗窃犯很难达到。这类犯罪分子很聪明,甚至非常具有才华。这些犯罪多是经过周密的策划才完成的,犯罪人的心理更为复杂,犯罪也更为隐蔽、狡猾不容易被人发现。在高档小区的盗窃案件往往是高智能犯罪,而且往往是团伙犯罪。 3、职业化型
这类犯罪时指那些没有正当职业,靠盗窃行为维持生活的犯罪分子。这类犯罪人采用的是比较难查证或者便于移动的方式,并且作案的人比较有经验,事情来了,他们也比较有方法蒙混过关。这些犯罪往往多见于游手好闲的人。 4、病态盗窃型
盗窃犯罪一般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有些特殊的犯罪,行为人并不是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这类犯罪行为就是病态的盗窃行为。行为人是出于一种满足刺激的心理而实施犯罪,把盗窃当做一种乐趣。当然病态的盗窃除了这种变态的心理外,还有就是出于报复,除了仇恨等,这些虽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同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前不久,我刚看到有一个很有钱的女人,不偷东西心理就不舒服,把盗窃当作是一中满足刺激的追求。 (二)盗窃犯罪的心理特征
1、在认识上,错误意识比较突出。
盗窃犯罪人的错误意识突出表现为信奉“金钱是万能的”、“自私是人的本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错误认识。崇尚“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错误价值观。在认识上偏激、极端、夸大,形成了反社会的错误意识,许多人具有严重的犯罪“合理化”意识和认识倾向。不能正确对待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往往把社会上不公平竞争、不正之风、分配不公平等消极现象看作社会主流。他们在法治观念和对于法律的评价和认识上存在偏差,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认为其秘密窃取的行为不会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抓不到证据,大不了被拘留一段时间再出来,因此,有很多盗窃犯心存侥幸心理,并在此错误观念的影响下从事反复盗窃活动。
2、在意志品质方面比较薄弱。
盗窃犯罪人意志品质的薄弱性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盗窃犯罪人延迟满足需要和抗拒诱
惑的自制力差。盗窃犯罪人由于自身意识偏差、个人欲望和错误的价值观灯心理因素的影响,经不起外界物质的引诱,极易因外界物质的诱惑,个体畸形需要的膨胀而缺乏控制力进行犯罪活动。其二,盗窃犯罪人的犯罪意志很顽固。盗窃犯罪人在多次犯罪得逞后,尝到了犯罪的“甜头”,满足了个体的不良需要,从而也养成了犯罪恶习。缺乏改恶从善的坚强意志,表现出犯罪意志的顽固性。正因为如此,在惯犯、累犯中,盗窃犯罪人所占的比例最大,而且一旦养成习惯,形成动力定型,那么心理矫正就比较困难了。 3、动机特征。
盗窃犯罪的动机有很多:(1)满足温饱,这主要是职业性盗窃犯罪和普通盗窃犯罪的动机特征(2)满足吃喝玩乐,穿衣打扮满足虚荣心,讲排场要面子显示自己,而盗窃,用物质的占有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主要是高智能盗窃犯罪的动机特征,而且高智能盗窃犯罪所盗取的财物数量较大(3)对于青少年盗窃犯,盗窃动机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追求刺激和哥们儿义气等。
4、性格和能力特征。
盗窃犯与普通人比较,性格上更加热情外向喜欢与人交往;他们学识浅薄,思想迟钝,抽象思维能力弱;缺乏奉公守法的精神、苟且敷衍;做事胆大自信、少有顾虑;更加成熟和精明能干;更富于幻想和放任自己;但在尝试新事物上他们更加保守,在行为的自我控制上更加依赖性在能力特征上,盗窃犯罪区别于抢劫、诈骗等罪的最大特征是他们以各种方式掩人耳目,暗中窃取公私财物,因此盗窃犯罪者掌握一定的犯罪行为能力技能。如开窗、撬锁、割包、修理和驾驶汽车、破译网络密码、开保险箱等技术。 5、盗窃犯罪的习惯。
许多盗窃犯,究其以往经历,往往自幼就有不良习惯,如贪小便宜、小偷小摸等,而反复多次作案的盗窃犯,会形成行窃的恶习。我上小学的时候,其他班有一个同学偷同学的钱,被老师发现批评,老师就教育他:“小时候小偷,大起来就是大偷,要坐牢的。”与此相适应,盗窃犯罪心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有一个逐渐形成犯罪恶习,积习难改,罪恶深重;从初次犯罪时的恐惧心理与侥幸心理互相交错影响,发展为盗窃经历丰富,盗窃技术熟练,情绪稳定的惯犯;其犯罪心理的变化有一个由浅到深,由量变到质变的反战变化过程。一旦形成动力定型,盗窃习惯,就很难加以矫治。正因为如此,有的盗窃犯罪人虽经多次打击、处理、改造,仍屡教不改,反复作案。 6、妒忌报复心理。
怀有这种犯罪心理的人一般都对社会有敌视态度,或者心理上有非常大的怨恨和委屈,所以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病太长的时间态心理,想借助于盗窃来进行报复。比如有的劳教人员,回到社会后,觉得自己在监狱里渡过了很长的时间,所以觉得损失很大,想借助盗窃自己对自己进行弥补,从而疯狂地盗窃,然后花天酒地,弥补自己在监狱里失去的光阴。 7、满足不良精神需求。
这类盗窃犯罪不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追求,而是为了精神上的满足。就像上面所说的那个很有钱的女人一样
(三)盗窃犯罪的行为特征
1、盗窃犯罪目标和对象的选择性。
盗窃犯罪的行为特征是有计划,有预谋,对于要达到何种犯罪目的,事先精心策划,对作案时间、地点,犯罪手段、方式的选择经过了周密的选择;有的犯罪嫌疑人实现化装侦察、踩点,摸清事主的生活规律和作息时间,选择最佳时间进行盗窃犯罪。无论单独和团伙盗窃犯罪,往往预谋时间场,周密安排,精心策划,犯罪分子胆大心细,现场遗留痕迹物证少,犯罪目的是获取大量的财务,因而,犯罪后果的危害性大。当然也有偶然性,比如我在派出所就见到过这样的案子。有一个盗窃犯,看看这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Lm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