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省一等奖)

2023-04-12 15:46:4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省一等奖)》,欢迎阅读!
丁肇中,格物致知,人教,一等奖,应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课时)

知识链接:

"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学习目标:

1 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2 体会本文通俗平易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新知预习:

读下列语句,注意标有横线词的作用。

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3)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4)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探究演练:

1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或依据,通常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

2 文中的论点与论据之间有什么关系?

3 你喜欢本文的语言吗?为什么?

拓展提升

本文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你补充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反面事例

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

反面事例

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没有准备,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知识整理与反思

要有格物致



我的反思 的精神

要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成果检测: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提出问题:1节):应该怎样了解自

科学

论题

传统教育弊端(25节)

问题212节)

论证

实验精神重要性612节)

结论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这段话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每层说了什么意思?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Jj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