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教育措施建议》,欢迎阅读!
良好适应,积极应对
——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教育措施建议
今天以禁毒安全为主题的班队课,其实是想要向家长朋友们传达这样子的一个信息,孩子已经六年级,马上就要进入初中,外面的世界很大,接触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诱惑也越来越大,不见得是毒品,它可能是电视、网络、打架、不爱学习等等不良的习惯,你和孩子都做好准备迎接他们了么?
小学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次冲刺。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最艰巨,学习压力很大,学习活动内容占据了学生生活的绝大部分。在生活方面,六年级的学生的活动范围已涉及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在各种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具体经验,在人际交往方面,学生对于与自己经常交往的教师、家长、同学已形成比较稳定的评价,形成比较稳定的好恶情感。 到了六年级,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青春期的身心巨变还对他们的性格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他们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长,求知欲发展很快,但自制力显著下降,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偏慢。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非常敏感,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宽慰的能力,因而,常会处于一种矛盾的不平衡的焦虑之中。
一、介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1.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特点
(1)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增强。
(2)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成人监督。 (3)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六年级学生的情感内容日益丰富,社会性道德感有很大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有所增强。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大为减少,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他们果断性和坚持性还比较差,还依赖于父母或教师的监督。
2.小学六年级学生个性的特点
当学生升到小学六年级时,变得比较独立,但他们仍希望获得教师的注意和喜爱。这个阶段的学生不再盲目地接受教师的权威,他们可能会在背后批评
教师。他们非常在意规则及处罚是否明确,如果规则和处罚稍有不一致或不公平时,他们就会抱怨、不满。
小学生喜欢成群玩耍,这个“群”的人数多少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在低年级,一般是2----3人的小集体,他们常在一起游戏或做作业。这个“群”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住地接近或某种偶然机会的结合,这样的结合自然是不牢固的,容易分化。这个阶段,如果某个小学生被小集体排斥,显然也会感到痛苦,但对其心理影响程度不太大。因为由于另外的偶然原因,这个孩子又会参加其他的小集体。到了中年级,小集体人数增至7人左右;当升入六年级时,小集体人数又减少到3----4人。这时候小集体的形成基础是彼此同情、共鸣、爱和相互尊重,所以结合的稳定性增强,个人受朋友的影响也随之增大。这时,如果某个学生被集体排斥,他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不想继续上学。
总的说来。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期,这一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此时打下的教育基础,将影响每个学生的一生。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个性尚未定型,还有较大的可塑性,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或家庭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个性发展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倒退,因而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二、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表现
六年级的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发展的适应性有关,但更多的是受本阶段的特定背景与外界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六年级的学生一方面为即将小学毕业而兴奋,另一方面又为即将到来的毕业考而紧张,产生考试焦虑。(2)六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行为或心理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掩饰,对家长、教师等关于要坚强、要懂事、不要动不动就流眼泪等外在要求简单应付。(3)成人化表现在六年级学生生活中处处可见。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长大了,认识能力提高了,但实际上,这只是在机械地记忆与套用。(4)网络成瘾给六年级的学生带来了难以言数的负面影响。 三.家长的教育措施
由此,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了解六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以及相关的教育措施。
1.关注孩子身心健康,调整学习成绩定位
六年级学生产生学习焦虑属于普遍、客观的现象,并且可能需要经历一段的时间才能适应。在这一适应期,作为家长,首先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培养孩子应对困难的信心;其次,调整学习成绩的定位,尤其是对曾经在小学时成绩较好的孩子,更需要重新看待孩子的进步,可以制定具体、短期的目标引导孩子不断进步。
2.与孩子共同理解“考试”的含义,善待考试
六年级的考试相对小学来讲,意味着更多的竞争,但从孩子全面、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每一次的考试是在帮助我们的孩子更好的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是某一阶段学习过程的反馈和检验。在考试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孩子的发展情况,包括心理的应对情况。因此,家长在于孩子分析考试情况时,一方面了解分数,更重要的还需要交流以下这些情况:考试前的复习情况、考试过程中孩子的心理情况(是否紧张、紧张什么?为什么会紧张,等等)、考试后孩子自己的心理状态(是认为成绩无所谓,还是本身就很紧张考试的波动情况,如果孩子本身已经很紧张考试成绩的波动,作为家长需要的是鼓励孩子,而不是埋怨、批评)、考试后孩子对成绩的自我分析情况,尤其是孩子对考试成绩的归因情况,是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还是运气,是归因于试题的难度还是老师的教学? 3.关注人际沟通,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孩子更加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与同伴关系的好环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状态。作为家长,在每天与孩子交流学校情况时,要多关注孩子的人际关系问题,鼓励孩子多与同学交流,主动帮助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集体活动。另外,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帮助他们识别好朋友和坏朋友。
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在孩子开始初中阶段的适应期,家长的正确教育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