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与文化期中论文----帝都北京

2022-10-29 09:51: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北京历史与文化期中论文----帝都北京》,欢迎阅读!
北京,帝都,期中,文化,论文
帝都北京

初夏的烦躁,商业的喧嚣让现在的北京像一个气火正旺的年轻人,不知疲倦的为了事业奔波着。林立的高楼、纵横的立交桥和匆忙的人群,让这个汉子的心思更加令人难以琢磨。我确实不是一个善读人心的贤者,我只是个匆匆的过客,一个异乡的借宿者,一个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却难以割舍繁华喧嚣间流露出的故事和风情,无法释怀夜晚他入睡后所展现的璀璨和静谧的贪婪的人。

倘若有机会在春风得意时徜徉在颐和园的百里回廊,望着湖面摇曳的小舟;亦或是心旷神怡时抚摸着华美雄伟的华表,徘徊在广场上;也可以在天地之坛,触及上古祭祀的法阵,汲取天地之灵气。无论走在哪里,只要用心,都可以感受到北京作为七大古都之一,历经千载风霜的历练,流露出的神秘而缠绵的美。

西汉末年王莽在北京地区建立了大燕国,北京的别称“燕京”由此而来。此后一直延续到唐代末年,由于北京的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在和平年代便成为南北交流的商业中心,战争时期则是兵家必守必攻的军事重镇,军事地位重要。

十三世纪初,蒙古挥军南下,中都毁于战火之中。1234年正月,蒙古灭金。1264(至元元年)忽必烈下诏以燕京为中都,作为陪都。1271(至元八年)定国号为大元,次年,改中都为大都,并迁都于此。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

大都城从1267年开始兴建,共费时二十六年完成,全城以太液池为中心,周围约三十公里,南北略作长方形。主要工程包括宫殿、城池、运河(即通惠河)三项,大都的街坊如棋盘般纵横整齐,大街宽二十四步,小街宽十二步。从今日北京的街道、胡同乃可看出昔日痕迹,“胡同”一词,亦即元代对街道的称呼。大都设计、兴建的工程十分庞大,庄严的宫殿、幽雅的园林、整齐的街坊交织成一个整体,而细部的石雕、塑画更是美不胜收,被西方人尊称“大汗之城”,堪称是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意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衷心赞美说:“你们必须知道,那里有一个又大又繁华的古城叫做‘汗八里’,这座城是如此的美丽,布置的如此巧妙,我们竟不能描写它了。“八里”是突厥语“城市”的意译,“汗”是统治者,即皇帝。“汗八里”即帝都之意。元大都“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以富实华美的东方文明魅力,为西方所倾慕、传颂。

公元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改大都为北平府,为燕王朱棣封地。后来朱棣篡位,世谓明成祖。朱棣即位于南京,公元1403年称永乐元年,但极思念其兴王之地———北平。礼部尚书李志刚于永乐元年正月,“首发建都北平之议”并于当年改北平为北京,升为陪都。明成祖于永乐四年下诏,以建“行在”为名,开始筹备营建北京城及宫殿。永乐十四年下诏准备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城开始以皇宫的规制进行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竣工,历时十五年,一座超过前代的帝都焕然屹立在东方。

1644年,清军进占北京,同年,顺治帝正式由沈阳迁都北京。除修缮宫殿、城墙外,城区基本上都没有改动,但京城西郊皇家园林建设远远超越了前代。康熙起,先后修建了畅春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清漪园、静明园及至今完好的颐和园等,其瑰丽幽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概括而言,以辽为界,北京城市的性质大致可分两个阶段。辽之前,先秦之际的蓟、燕,十六国之慕容儁、唐之安禄山与五代刘守光虽均曾先后立都北京,然这些政权,或为诸侯之国,或为割据势力,尚不属全国意义上的都城,北京的


城市性质从总体上看应为我国北方重镇。自辽始,北京的政治地位开始抬升,渐由北方重镇向全国政治中心转化。先是辽立南京为陪都,但并未成为正式国都。金虽立都北京,但也只能是我国北半部的政治中心。元代才是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之始,而后,除明初与民国短暂时期之外,北京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至今不改。旧北京城的发展,经历了元朝的奠基,明朝的改建,清朝的修建三个阶段,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帝都建筑艺术中的杰作。

抚摸着劳动人民造就的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感受着蕴含其中绵长的精神文明。那宽敞的大道、辉煌的门楼牌坊、宏伟的宫殿,一切的一切都像在诉说遥远、漫长的历史故事„„神游京城初建,赤膊弯身的人民在官吏指挥下,一砖一瓦的将这座宏伟的城市进行宫殿式的重建。用汗水和生命铺垫起一座城池,琉璃瓦下压着历史的气息,我们可以嗅到大义凛然的正气,残忍的围剿的血腥,暴力政变的卑鄙,阴谋叛变的龌龊。然而所有一切过往尘世皆在砖瓦落地间灰飞烟灭,有这座城市的辉煌注定要刺穿历史的阴霾,让京城帝都的美名远扬。如今北京城的发展与整个中国的漫长历史息息相关,它既饱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又充满着新时代的勃勃生机,古老的北京城也开始迈开走向第一流现代国际城市的步伐。但是现代化仍然无法抹去在这个城市血管中流淌的文化气息,无法抵御那份古老的诱惑。

北京的历史构成了它最鲜明的城市特征,万里长城几乎是中国形象的最生动代表;明清皇家宫殿组成的城市中轴线形成了北京皇家风范的城市特色,这里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皇家宫殿建筑群。上至周口店的文明之光,中间延续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无论是明清的皇城气派,还是现代首都地位,北京都因其显赫的历史跻身于世界名城之林。古都北京,凝聚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精华,有着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古迹,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文化现象绚丽多彩,犹如一座丰富的宝藏,无穷无尽。

文化史上的北京,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以皇城为中心的宫廷文化集中区,是以北京外城为中心的仕人、平民文化的衍生地。清政府定都北京后,实行“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旗”指在旗的旗人。“民”指汉、回等其它民族的居民。内城房屋一律让给旗人居住,不允许有汉人住宅,旗民分城居住,不得擅自越制。“旗民分居”政策使北京内外城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变,北京城形成了“兵、民分置,满、汉分治”的格局,从而在北京出现了皇家贵族文化和仕人、平民文化的两大阵营。

清入关后,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进京应试的士人每次都有上万人,加之康熙、乾隆两朝,修书大盛,来京修书的文人亦随之增多。由于京西永定河的卢沟桥,自古就是西南和西北各地进出北京的要道,距外城最近,清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官吏、诗人、经学家、名优、政治家大都集中在北京的外城居住,如:巨儒顾炎武;被称为“朱王”两大家的诗人朱彝尊、王渔洋;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文章名重朝野、《四库全书》的总编纪昀;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曾国藩、李鸿章;“戊戌变法”中仁人志士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众多文化英使外城的宣南地区成为清代北京的仕宦之乡,人文荟萃之地。

同时,在外城,各地同乡会馆林立,为士人的集结、交往提供了理想的公共空间,也为学术的交流、文化的复兴准备了条件。北京的会馆始于明初,至清代为极盛。由于北京内外城界限森严,加之“内城禁喧嚣”的规定,会馆皆建在外城的西半部宣南地区。各地的官僚、士绅多集中在这里,并竞相成立会馆。至乾隆、嘉庆两朝是北京各地会馆发展最快的时期,据乾隆年间所编《宸垣识略》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s7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