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力实施高产创建 助推粮食稳定增产》,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力实施高产创建 助推粮食稳定增产
作者:张洪敏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3期
2010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高产创建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家农业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要求和省政府安排部署,虎林市按照总体思路,围绕“依靠科技,挖掘单产潜力,促进增产增效”的目标,调动各方面多种资源,重点以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建设为核心,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为载体,全市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指导服务,高产创建工作成效显著。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推广范围
全市万亩连片示范片13万亩,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示范区40万亩,产量指标达到550公斤。辐射区50万亩,产量指标500公斤。 二、组织管理
1.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市农委成立“虎林市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由政府市长担任组长,主管市长担任副组长。各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专人具体负责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将水稻高产创建工作作为市农委、各乡镇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加大资金和项目投入。整合优质粮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重点向示范区倾斜。重点开展良种示范、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工作。 3.加强检查指导。在省专家和粮食高产创建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切实加强高产创建工作的督导力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解决,保证高产创建顺利进行。 三、技术培训与服务机制
1.技术培训:在培训方面,和省专家一起研究确定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的技术方案。并对核心区、辐射区的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根据农时对示范片干部群众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共召开培训会22场次,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印发资料1万多份,将水稻创高产的先进农业技术送到村屯。根据水稻生产的需要,在育苗、插秧、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
2.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完善了科研、教学、推广“三位一体”技术服务模式;首席专家牵头、技术团队跟进的“一主多挂”技术推广模式;“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技术推广模式;“技术部门+技术服务人员+科普示范户”三结合的技术推广模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联合的“自主自营”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资金投入
项目投资70万,其中推广优良品种3万元,建设标准化大棚25万元,测土配方施肥5万元,病虫害防控4万元,建设标准粮田28万元,技术落后培训3.5万元,资料印发1.5万元。 五、推广前景
近年来,虎林市水稻生产发展迅速,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38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30万亩,占全市播种面积的54.6%。2010年虎林市水稻万亩高产创建项目在我市的实施,万亩连片示范片13万亩,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示范区40万亩,产量指标达到550公斤。辐射区50万亩,产量指标500公斤。省高产创建领导小组亲自到我市实地测量,进行测产,经省专家测产,示范园区水稻平均亩产709公斤,其中最高亩产738公斤。示范片内的田块全部达到目标产量设计要求的技术指标。同时项目区水稻产量的明显提高,也将带动我市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加快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六、项目主体技术创新点、主要技术措施、技术经济指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情况 1.项目主体技术创新点: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集成组装实用技术、大棚超早苗,标准化整地,合理稀植、钵体摆栽、机械插秧,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机械耕作、加强病虫害防控、建设标准粮田。 2.主要技术措施:
2.1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根据我市的自然条件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水稻高产创建主导品种为垦稻16、龙粳20、龙粳21、龙粳25等力争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2.2集成组装实用技术。将多年在生产上应用效果明显的大棚育苗、大钵体育秧、稀植摆栽和机械化插秧、标准化生产等农艺措施集成组装,发挥综合增产效益。
2.3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按照示范区土壤养分构成和水稻需肥规律,以高产创建产量为目标,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
2.4示范机械耕作。针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重点示范水稻机械催芽、播种和水稻整地环节机械耕作技术,提高作业效率和种植效益,提高水稻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 2.5加强病虫害防控。坚持“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工作理念和“预防为主、综防防治”的植保方针,及时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准确预报发生趋势,重点防治稻瘟病等多发性病虫害。 2.6建设标准粮田。水稻高产创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建设高产稳产粮田,重点利用好优粮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四大工程”建设项目,稳定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dq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