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徐养秋先生小传》,欢迎阅读!
徐养秋先生小传
徐养秋(1887-1972),字则陵,江苏金坛人,1887年农历7月20日出生。四岁入私塾,十五岁远赴武昌进方言学堂,学习英语、算术等新文化课。1904年,返乡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得中秀才,时年十八岁。1905年清庭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徐养秋先生返回武昌入博文书院。1906年入南京汇文书院继续学习西学,1910年入金陵大学,期间与陶行知共同创办《金陵光》杂志,被公推为首席中文编辑,发表了多篇针砭民国教育弊病,呼吁改良教育体制的文章。1914年与陶行知一起以优秀毕业生身份在毕业典礼上宣读毕业论文,论文的题目是《中国文学的变迁》,获文学学士学位。1917年赴美留学,先就读于伊利诺大学研究院,获史学硕士学位,1918年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史学及教育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1920年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聘回国,任教授并历史系主任。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东南大学,徐养秋先生仍任该校教授兼历史系主任,1923年陶行知辞职赴京,先生接任教育科主任并教育系主任。1927年任安徽教育厅一科科长,1928年任南京政府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专任委员,从事不平等条约的研究并参与重新签约工作,同时受聘为南京金陵大学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与李小缘、商承祚、王古鲁等人携带研究所重要图书转移到安徽屯溪,后安放于江西婺源,抗战胜利后全部运回金陵大学,该批图书成为今天南京大学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存
宝贵的图书文献做出巨大贡献,1938年抵成都,继任金陵大学原职。1939年任重庆南温泉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教授。1940年兼任贸易委员会研究员。1944年任交通部主任秘书。1946年重返中央政治学校任外交系教授并教务处副主任。1947年受中央大学邀请,返回南京任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不久任师范学院院长。1949年冬辞去师范学院院长职,并推荐陈鹤琴继任,专任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师范学院,任教育系教授。1972年8月病逝于南京,享年八十六岁。
徐养秋先生执教杏坛逾五十载,早期教授西洋文化史及史学方法, “是我国真正读通西洋史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为著名的西洋史学家。其教授的史学方法在国内属开拓性专业,且具有权威地位。后专攻教育学、教育史,兼及外交史、条约论。先生学贯中西,国学功底深厚,诗词造诣甚高,又精通教育学及教育史,被时人誉为“中国的孟禄”。
先生为民国时翻译大家,译著颇丰。与梁启超、王云五、任鸿隽、朱经农、竺可桢等共同校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国大文豪韦尔斯所著《世界史纲》,至今仍然为读者所喜爱。
徐养秋先生授课内容丰富,逻辑谨严,讲解精辟,重在“授人以渔”,教学生以做学问的方法,俾学生能谙其源流,辨其优劣,了然其发展脉络,培养出一大批史学及教育史名家。
徐养秋先生重视教育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改革之道,是中华教育改进社的骨干成员,任中华教育改进社历史教学组、教材教法组和美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dd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