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电影文本中的“局内人”和“局外人”》,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电影文本中的“局内人”和“局外人”
作者:袁雪
来源:《新闻传播》2016年第08期
【摘要】局内人和局外人的概念来自于人类学的范畴,但在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对这组概念已有的研究,各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对“局内人和局外人”进行研究。本文侧重以人类学、心理学和视觉传播所述观点为理论根基,以电影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创作视角和文本内容两个方面浅析局内人和局外人理论。
【关键词】电影文本;局内人;局外人;文化认同
“局内人”和“局外人”这组概念具有多学科学术身份,是很多学科涉及过的研究对象,正是因为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不同,对概念的使用在不同的场域也有不同的含义。在视觉传播研究领域,运用“局内人”和“局外人”的概念可以对导演和受众的身份进行区别定位,以此视角对电影进行文本分析,试图探究视觉传播的有效途径。 一、“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含义
关于“局内人”和“局外人”这组概念的现存的研究有:人类学是关于个体接触、获得不同文化方面的研究;心理学是将群体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作为研究对象;社会学从权力关系的动力、权力治理的视角进行研究。在新闻传播学中,“第三人效果论”中的“我”、“你”和“他”假设也展示了心理学视角下的“局内人”和“局外人”的理论基础。
具体说来,在人类学视角下,所谓“局内人”,是指与研究对象共享一种文化体系的人,在这种文化体系框架下,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习性等方面具有某种程度的共性。“局内人”之间总是有着相似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因此他们对事物的态度也总是相似的。“局外人”指处于研究对象所享的文化体系之外的人,由此可以看出,“局外人”与“局内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他们彼此认知并获得认同的方式只能是通过观察和沟通。在心理学视角下,“局外人”又称“旁观者”,原指与某事无关而置身事外在一旁观看的人;“局内人”又称“参与者”,泛指事情的参与者。从表述看,两种概念恰好相反,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很难有绝对的“局内人”和“局外人”。
二、电影创作中的“局内人”和“局外人”
“局内人”和“局外人”承担不同角色,所处的立场也不同,因此,对待事物也会得不同的结论。正如上文所述,不同场域的“局内人”和“局外人”实际身份也不同,所以不能泛泛而谈,必须选择某一领域,再运用某些学科理论对其进行阐释。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因此将电影创作和电影文本作为本文研究“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载体亦是符合社会学科研究方法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08年,一部名为《功夫熊猫》的电影取得了票房丰收,这是一部中国风烙印相当鲜明的影片,不仅字面的“功夫”和“熊猫”都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影片当中也是充满了中国元素:从宏观的水墨画场景和中式建筑到微观的筷子和太极。而这样一部作品却是由好莱坞梦工厂出品,导演马克·奥斯本也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从人类学角度看,导演和整个制作团队都是处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外的“局外人”,作为“局外人”,在研究异于自己所处的文化体系的文化时是否遇到障碍呢?因为没有中国本土文化的沉浸,从理解社会结构到行为规则方面,“局外人”都没有优势。而《功夫熊猫》取得的成功恰恰是基于“局外人”对功夫和熊猫两大现代性建构中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好奇和理解。导演和整个制作团队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又由于身份自带属性与研究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旁观视角下反倒比“局内人”更加容易看清事物的整体结构和发展脉络。
再如获得诸多大奖的电影《末代皇帝》,这是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许可的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又有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操刀。一位异国导演的以他“局外人”的独特视角讲述了溥仪跌宕起伏的一生,虽以客观还原历史为基础,但导演时而以“局内人”视角极力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时而以“局外人”视角含蓄暗示意带讽刺,此时“局内人—局外人”达成了连贯的统一性。 由于对另一种文化体系的不熟悉,“局外人”对某些“局内人”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感到好奇,因而产生对其深入研究的兴趣。这种自发甚至本能性的研究,往往会产生“局外人”事先无法预知的研究结果。在这种研究驱动下,“局外人”往往会试图以“局内人”的视角去解构,因此二者对同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也就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局外人”理解了“局内人”的立场。当然,任何场域里都不存在绝对的“局内人”和“局外人”,这只是一种假设理想状态下的分类。
三、电影文本中的“局内人”和“局外人”
日本电影《海鸥食堂》讲述了一个日本女人幸慧独自在芬兰开了一家海鸥食堂,从开店之初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高朋满座。其他人物角色还有:两位日本女性游客小绿和正子、本地青年、几位芬兰本地人。幸慧是一位娇小的日本女性,“固执”的在海鸥食堂里只出售饭团和咖啡,而芬兰本地人觉得这样一个东方面孔在经营惨淡的餐厅里“自娱自乐”非常可笑。同样来自日本的游客小绿和正子却觉得只有饭团和咖啡的菜单并不奇怪,出于商业目的,是应该加入芬兰本土化的食物的。开店之初,唯一每天的光顾者是一位本地的青年,正在学习日语,而光顾的原因也是因为想学习日语。海鸥食堂的境遇转变是在菜单上多出了肉桂面包之后,烤面包的香味吸引了本地顾客走进餐厅,通过和店主的逐渐沟通变得热络起来,最终成为了忠实顾客,甚至有几位成为了店主私下的好朋友。
日语、饭团和独特的日式礼节成为了日本的文化符号,从这个角度来看,幸慧和小绿、正子正是这个圈子的“局内人”,是一种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芬兰本地人就相对成为了“局外人”,他们对这种文化好奇但又保持距离;本地青年带着学习日语的目的在开店之初就频频光顾,本地人的身份和日语爱好者的身份使其跨场域的成为非“局内人”和非“局外人”。当肉桂面包香飘满街头时,海鸥食堂的“局内人”圈子似乎向“局外人”打开了一个切口,菜单的逐渐西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芬兰本地人的融合,使海鸥食堂在更广域的地理视角下成为了“局外人”,而嚼着肉桂面包喝着咖啡的芬兰人成为了“局内人”。
局内人即主位的观念,代表着感性和体验。局内人作为文化的接受者和传递者,代表着群体内部的思考方式和体验感知。局外人即客位的观念,代表着理性与思索,他们习惯于与主位人群保持距离以满足自己能够进行理智的、批判性的研究视角。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事物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和情感反应,这种文化差异感借助自己原有的解释框架来对当地人的解释进行解释,解释的过程就是有可能取得文化认同的过程,“局内人”和“局外人”在此场域相互理解进而融合,甚至互换角色。
四、电影中的“局内人—局外人”的平衡和谐
电影创作中主创团队既要以感性的“局内人”视角,以个人体验的感性去表述所要记录的文化;同时又要具有理性的“局外人”视角,理智客观的审视这些内容。这正如费孝通先生曾说的“我看人,人看我”,这就要求在电影创作中应该具有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角色意识。 参考文献:
[1]洛尔·亚瑟.研究热情从何而来?以局内人-局外人视角看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的背景、话语与价值观.焦阳译[J].比较教育研究.2012.(2)
[2]陈向明.质的研究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J].社会学研究.2006.(6) [3]张雅欣.影像文化志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林恩·休谟、简·穆拉克.人类学家在田野—参与观察中的案例分析[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7]唐盈.论张艺谋电影文本的文化接受与阐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3) [8]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作者简介:袁雪(1984-),女,辽宁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新闻传播专业;研究方向:国际传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d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