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自考社会学概论第九章 社区复习大纲》,欢迎阅读!
第一节什么是社区
1、 概念: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1887,滕尼斯《社区与社会》提出社区这概念。 2、功能:
(1)经济生活功能。(首要功能)
(2)社会化功能。是人们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
(3)社会控制的功能。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 (4)社会参与的功能。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
(5)社会保障的功能。可以通过提过一套社会保障体系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社区成员。
二、社区的类型学理论(滕尼斯开创)在《社区与社会》中,分析了”社区”和”社会”两种对立的社会联系类型。
(1)"社区"的联系是"自然的"”本质的””有机的”,具有明显的"我们的"意识。 (2)"社会"的联系则是"人为的",只存在"我的"意识。 (3)个人主义泛滥其间的"社会"终将取代温情脉脉的"社区"。
三、人文区位学理论
是进入20世纪之后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发展,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对现代城市社区的一批研究成果。 观点:
① 城市社区是人类聚居生活的一种特殊空间现 ② 城市社区中的空间位置属于一项重要的稀缺资源
③ 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在城市里占据的空间位置反映了他们对利益的追逐,也是他们追逐利益的社会性后果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
1、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
对城市空间结构提出的一个假说,把城市划分为五个同心圆区域:
第一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
第二环:过渡区。作为最昂贵地区的中心商业区的外围地区,居住着的却主要是城市贫民,包括
新移民、流浪汉、娼妓等下层社会的人,赌场、妓院、舞厅也常常集中在这里。
第三环:工人居住区,居民绝大多数属于工人阶级。 第四环:较高级住宅区,主要是中产阶级居住的区域。
第五环:视高级住宅区,坐落着上层社会和中上层社会的郊外住宅。
2、扇形理论(霍伊特对伯吉斯同心圆理论的批评的基础上于1939年提出的)
观点:城市土地使用模式更接近于扇形般地发展,每个具有相对性质的扇形从中心向外扩张;
用途一致的土地会毗邻在一起,用途不一致的土地则会相互排斥;
居住区则按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标准分开,并各自在城市的不同位置按不同的方向向外扩张。
城市空间的表现:中心商业位居城市中心;轻工业区沿交通线从市中心向外呈楔形延伸;由于中心区和轻工业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居住区呈现为由低租金向中等租金住宅的过渡,高房租则沿一条或几条城市交通干道从中心区向郊区成楔形延伸。
3、多核心理论(哈里斯和厄尔曼提出的)
①认为城市并不总是只有一个中心区,可能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中心区
②越是规模大的城市,核心区域越多,这些核心区域还各有其专门性的功能,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因此表现为多核心的形态
四、社区全貌研究: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
1929年林德的夫妇《中镇》开创了以小市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开创了社区综合研究的先河。 五、中国的社区研究:
最初在外籍教授指导下(综合性的记录式调查):1921年步济时+甘博《北京——一种社会调查》 中国学者自己的社区研究:20世纪20年代末(乡村建设运动期间)杨开道 + 许仕廉清河调查 李景汉 + 晏阳初定县调查
30年代中期吴文藻推行“社区方法论”主张从社区着眼,实现三项功能
(① 从考察中认识社会问题的实际状况 (② 检验社会理论
(③ 及时地记录变动中的中国社会
30年代费孝通《江村经济》 抗战时期费孝通《禄村农田》
张之毅《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与商业》 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
第二节 社区类型
1、农村社区(乡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2、特征:(1)人口密度低
(2)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3)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4)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3、城市社区(都市社区):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起源:城市社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产生的基础。
发展:第一阶段:是从城市产生到工业革命开始前的17-18世纪,一般称为古代城市或前工业社会城市;
第二阶段:是自1 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直到今天,一般称为现代城市或工业社会城市。
4、现代城市社区对比传统农村社区的生活方式特点:
(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2)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 (3)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4)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Z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