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书法:孤傲独立—八大山人的平淡简远

2022-08-20 15:46:3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少儿书法:孤傲独立—八大山人的平淡简远》,欢迎阅读!
八大山人,简远,孤傲,书法,少儿
少儿书法:孤傲独立—八大山人的平淡简远

少儿书法:孤傲独立—八大山人的平淡简远 愤慨悲歌 孤傲独立—八大山人的平淡简远

八大山人的书法,以其淡远简静、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近乎无视技法存有的书风,称雄于书史。与王铎、傅山的一任缠绕、张扬疯狂、重在表现的手法形成鲜明的对照。

八大山人一生以主要精力从事绘画创作,其书法似乎被其画名所掩。但也有学者认为其书法的造诣在其绘画之上。黄宾虹先生尝称八大山人是“书一画二”,这个论断很值得我们仔细推敲、研究和讨论。八大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自然写来,不求激昂,不作藏头护尾之态,以一种高超的手法把点画的起、止、运、行、回锋、转折隐藏于自己的内心深处,而表面上不着痕迹,藏巧于拙,笔涩生朴。此中真义必临习日久才能有所觉悟。八大这种用篆书的笔法去写行草的创作思路,似乎与《天发神凿碑》以隶书笔意写篆书一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八大山人(16261705),姓朱,名聋,号雪个、个山、驴、个山驴、八大山人等,明末清初南昌(今属江西省)人。他是皇亲贵宵、明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他身处乱世,必然是新政权的对象而命途多外。据《个山小像》八大的自述,其少为世袭贵族,天性聪颖,8岁能诗,明亡时为诸生(秀才);20岁时“遭变,弃家后避贤山

中”;23岁“剃发为僧”,释名传萦,号刃庵。31岁时“竖拂称宗师,从学者常百余人”;康熙十七年(1678)夏秋之交,病癫。康熙十九年(1680)还俗。他此后住江西南昌,以诗文书画为业,直至去世。 【清】朱奔行书《十三札册》(局部)

朱介的书法根基很深.取法甚广,但从他的笔迹中已看不出他的师承关系。他那简练的秃锋用笔,几乎找不到传统的依据。这种秃锋留


下的痕迹,倒与他那单腿独立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徽乎乎的水鸟相类似。就其书法的章法来说.完全是他那“残山剩水”的风格范式。 八大经历了明清之际天翻地覆、改朝换代的巨变,由皇室贵宵沦为草野逸民,为避害而出家。顺治末年,他36岁时潜回南昌,创建青云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时间,才使这座道院初具规模,并在这里过着“一钠无余”与“吾侣徙耕田凿井”的劳动生活。他的晚年书画均署“八大山人”四个字。这名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尝持八大人觉经,因号八大”;另说“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者也”。他把“八大山人”四个字联缀起来草写,形似“哭之”、“笑之”的字样。他还有很多隐晦艰涩的诗句跋语,表示对清廷极端的仇恨和蔑视。清统治者又千方百计地笼络他,他“遂发狂疾”,装哑称狂,均因家国之恨使然。其内心之悲枪由此可见一斑。对山人的种种奇行,当时人们都认为“其癫如此”,襟怀浩落,慷慨啸歌。因为时代特点和身世遭遇,他抱着对清王朝誓不妥协的态度,把满腔悲愤倾泄于书画之中。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集中山人在中年时期各体书风全貌的,莫过于《个山小像》中八大的自题了。他以篆、隶、章草、行、真等五体书之,功力之深,罕与伦比,可谓集山人书法之大成。八大去世前夕,书法艺术水平达到顶峰,草书不再怪伟。如80岁写的《行书四茂)),《般若波罗蜜心经》、《仕宦而至帖》(即《昼锦堂记帖》),平淡天成,丝毫不加修饰,静穆而单纯,不着一丝人间烟尘气。高僧书法大致如是,近人得其精髓者只弘一法师一人。

八大的书法,专门研究者不多。在清初,董其昌书法极为时髦,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莫不以此为风雅。另一股风气就是馆阁体盛行,端方拘谨,横平竖直,呆板齐整,犹如雕板,把书法降为抄书的水平。在这两种风气中,超凡脱俗的书家并不多见,八大则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成熟的书体在笔法、结字、章法诸方面悉心安排,一见即知为八大,绝无一般书家难以摆脱的“似曾相识”之感。八大的书法作品,一件有一件之妙,一时有一时之态,或醒或醉,如痴如癫,或踊跃或


忧悲,有啼有笑,玩世戏谑之态如在眼前,乃不求工而愈工,极尽翰墨之妙。

解读山人之艺术及其境界,大体能够归纳为高古、寂静、冷逸三个方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Y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