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年级科普知识》,欢迎阅读!
第12-15期
灵芝
灵芝俗称灵芝草,根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灵芝有紫、赤、青、白、黑六种,我们现在见到的一般是紫芝或赤芝。其实灵芝并不是草,而是一种真菌,而且是中医药宝库中一味珍贵的药材,可以治疗心悸、失眠、乏力等病症,还有止咳、养心安神等功效。
从“白娘子盗仙草”的民间传说中,人们知道了灵芝,但灵芝可没人们想象中那么神奇。它们常常寄生在山区槲栎、栓皮栎等阔叶树的木桩上或腐木的根部,靠寄主的养料生存。灵芝的模样也很有趣,一根弯弯曲曲的长柄,上面顶着一个大耳朵一样的菌盖。这个菌盖可不是软软的,而是又厚又硬,表面还有红中带黑的光亮,隐约可以看到像云彩一样的花纹。
植物靠什么来长大
很久以前,有人把一根柳条插入一只装满泥土的木桶里,事先称好木桶、柳条和泥土的重量。过后,他除了浇水,什么肥也不加。5年后,柳条长大成树,把柳条连根带须挖出来,去掉泥土称一称,重量增加了82千克,而木桶中的泥土,重量却是减少了100克。
当时大家很奇怪,柳条靠吃什么长大呢?现在已经知道,柳树和所有绿色植物的叶片一样,有许多专门制造养料的微型绿色工厂,他们的名字叫“叶绿体”。
叶绿体能依靠内部的叶绿素和各种催化剂,在阳光照射下制造养料,以满足植物自身生长的需要,所用的原料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同时会放出氧气。
这就是植物绿色工厂的生产过程,也可以称为叶片的“光合作用”。
“×”——乘号的由来
人类很早就掌握乘法运算了。由于乘法比加法麻烦,我国古代出现了“九九歌”乘法表,在西方出现过“格子乘法”。
关于乘法的符号,也是众说纷纭:17世纪前,有人用过字母M和D分别表示乘法和除法。M和D是拉丁文中乘、除两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显然,用字母参与乘除运算是相当繁琐的。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发现乘法也是相加的意思,但是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么表示更合适呢?他想,能不能把“+”旋转45的角,斜过来用“×”表示乘法呢?当奥特雷德的这种设想成为现实时,乘号“×”便问世了。但是,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乘号“×”和拉丁字母“X”很相似,容易引起混淆,所以他反对使用这个符号,他很赞成数学家哈里奥特首创的符号“·”表示乘法。这个点乘号,几乎被整个欧洲大陆和拉美国家所普遍采用。在我国,这两种符号都采用,数字的相乘用“×”,而数字和字母相乘时,则用“·”或省略不写。
乘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瑞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像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他自己还提出用“∏”表示相乘。
到了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而乘法和加法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都比两个参加运算的数大,当然也有特殊的时候。但是,乘法和加法这样写,都可以理解成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九九歌
九九歌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乘法口诀。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当时的许多著作中,都有关于九九歌的记载。最初的九九歌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取名九九歌。大约在公元5~10世纪间,九九歌才扩充到“一一如一”。大约在公元13~14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在所用的一样,从“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
关于九九歌,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设立招贤馆征集各方面的人才。等了很久,一直没有人来应征,过了一年后才来了一个老百姓,他把九九歌献给齐桓公。齐桓公觉得很可笑,说:“九九歌也能拿出来表示才学吗?”这个人回答说:“九九歌确实算不上什么才学,但是您如果对我这个只懂得九九歌的老百姓都能以礼相待的话,那么还怕比我高明的人才不会接连而来吗?”齐桓公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就把他接进了招贤馆。果然不到一个月,四面八方的贤士都接踵(zhǒng)而至了。
铁树到底开不开花
铁树又名苏铁、凤尾蕉等。因其树干坚硬如铁,又喜欢铁质肥料,所以就得了“铁树”这个叫法。
铁树原产于我国南部、印度、日本等地,是世界上少有的最古老的观赏性常绿乔木。
铁树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严寒,虽然生长缓慢,但是他们的寿命却长达200年以上。对于生长地的土壤,铁树也有要求,它们最中意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铁树在寒冷的地域很少开花,所以人们通常把“铁树开花”比喻为十分难得之事。但是,在热带地区,铁树是长年开花的。
更特别的是,铁树是雌雄异株的植物,到了花季,雌株开雌花,雄株开雄花。而且雌花和雄花的长相也不一样,雄花是鳞片状雄蕊组成的长圆柱形,而雌花是由许多羽毛状的心皮重叠而成的。
谁是 “黑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U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