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人的养生智慧》,欢迎阅读!
古人的养生智慧
思想清静、没有杂念,就能保持精气和神气内守,养好心神,自然健康。“嗜欲无穷,忧患不止”,就会“精坏神去”,动摇生命的根基。 心态豁达、健康快乐是人生真谛。“气和志达”,心神定了,气运行通畅,一切自然就好了。养神,先要对自己有合理、恰当的评价。当缺乏自信、过分追求完美时,人们往往容易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较,进而更加不自信、更焦虑困惑。因此,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不做无谓的比较。另外,要主动寻找生活中的乐趣,不要让自己过于专注在某件事情上,多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单个事件对心情的影响就会减小,人的情绪也会更稳定。 养气
中医学认为,“气”是一种极其微小、不断活动的精微物质,它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在中医理论中,体内的“气”有真气、宗气等,气血运行顺畅,才能保持身体的正常活动。通俗来讲,“气”就是人身上有劲儿没劲儿,乏力不乏力。
由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古代很多医者都非常重视“养气”。清代医家黄凯钧在其《友渔斋医话》中总结了“养气训”:少思虑养心气,莫嗔怒养肝气,薄滋味养胃气,少言语养肺气,节房室养肾气。如若能做好以上五点,“长寿永年无难也”。
要养好一身之气,先要饮食健康。水谷精微(泛指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是“气”的主要来源,因此人们应规律饮食,吃健康、营养均衡的
食物。另外,呼吸所得的清气也是“气”的主要来源之一,避免长时间待在空气污浊之地,多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也有益。 养血
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中记录:“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不仅如此,我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受到血的影响,如《黄帝内经》所说:“血气者,人之神也。”所以,古人在精神不济、思维混乱、神志不清时,常用养血方来安神。
注意养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血虚、血瘀等问题的出现。养血,首先要不过劳,过劳则伤,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是健康的重要保证。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做到起居有时,娱乐有度。觉得疲乏时,可找个安静的地方调养精神,闭目调息、听音乐、绘画,均可宁心养神,以防思虑伤血。 养骨
中医认为,肾主骨,骨的功能状态反映出肾的强弱。肾为先天之本,藏有人体先天之精气,对人的生长发育、大脑功能等都有重要作用。养骨应先养腎,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其中“蛰”为闭藏之意。肾中藏有先天精气,因此不能妄动,《黄帝内经》中有“不妄作劳”的说法,即不要违背常规过度劳动,其中“劳”可细分为“劳力”“劳心”“劳房”,也就是说,人们应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要过度消耗、过度劳累,尤其是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过度思虑,还要谨慎房事,否则会损伤肾精、肾气,进而伤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TO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