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与印度的比较》,欢迎阅读!

政治:我国为单一制国家,由中央对个地方进行直接管辖,全国只有一部宪法(除特区).并且是议会制共和制最高权利机构为全国人大,人大代表由各民族各职业等人民构成,体现了我国的民主.而印度是联邦制国家由若干成员构成,全国通行有若干部宪法,不利于中央的管理.他也是议会制共和制,但执政党由若干党组织成联合党派从而控制议会,这样使得国家政局不稳定. 经济:我国去年GDP达30100亿美圆位居世界第四(今年位居世界第三),印度达9280亿美圆位居世界第十三,并且我国的政体使得我国在经济发生变故时可以及时进行宏观调空,反映速度大大高于资本主义国家(今年金融危机就是例子),同样受人口因素影响的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远高于我国,所以其经济并不是很乐观.在此次金融危机时印度拿不出象我国4万亿这么大数字的钱来救市,而且他的政体大大限制了其在救市时的反映速度.
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由海外华人引领的境外直接投资热潮。但是,海外充沛的资金不断流入,中国在金融市场、公司管治以及司法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反而被推迟,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与此相反,印度由于不能吸引到足够的外资,转而为本土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营商环境,建立起了比中国有效透明的资本市场和司法制度,造就了一批可以与欧美争雄的本土企业。 比较两国的发展模式,印度的模式更加明智,而论据之一是中国江苏和浙江两省的发展状况。他们认为,苏、浙两省在改革开发之初处于类似发展水平,江苏主要依靠外商直接投资,而浙江则培育了不少本地民营企业。20年过后,当初相对落后的浙江,现在经济活力已经超越了江苏。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公路、机场、港口等硬件基础设施,也有国家法律、监管和金融体系等软件基础设施。拿硬件衡量的话,中国处于明显优势。但是,印度模式更强调软件,在一些关键层面上更有优势,如产权保护、民营企业融资及公司管理等。“软件基础设施会产生长期发展的动力,这些软件上的优势造就了印度取得的进步。” 印度企业并不只是在高科技业上有卓越的竞争力,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很多领域也都有出色表现。印度在制药、汽车零部件等领域都建立起了一些世界级的企业。而且,随着纺织品配额取消,印度的服装业和纺织业也会非常有竞争力。
印度在软件上不断取得实质进步的同时,没能改善其硬件,它的实力容易被低估。而中国则恰恰相反。“这并不是说,对硬件进行投资就不重要,它很重要。但是如果中国不改进软件,它将不得不依赖大规模提高投资率和国外直接投资,这样的发展是会遇到‘天花板’的。 印度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而经济研究已经显示,热带环境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热带国家鲜有成功完成工业化进程。 印度的民族构成异常复杂,屡有民族和宗派暴乱。即便它在英语使用上的优势也被放大了,“印度是一个没有全国通用语言的国家,实际上也只有30%的印度人能讲英语。”民族构成的复杂性会阻碍经济发展,经济长期停滞或负增长的这种“非洲悲剧”,很大原因就是因为非洲的民族复杂性。此外,印度基础设施差,文盲率高,种姓制度落后等,也都广为人知。 印度的经济增长建立在持续的基础上,没有大的波动,并且只消耗了少量的投资资源,而中国正是以大量消耗这些资源来推动经济发展。印度面临很大的预算赤字,但它没有中国那样经济过热的问题,它的银行不良贷款率也比中国低得多。而且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主要的受益者是城市居民,中国的城乡差别比印度大得多,这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在资金方面,中国银行业的贷款额是印度的两倍,但是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机会却不多。同时,在产权方面,民营企业得到的保护也不如外资企业。“外资投资者也都是私营企业,
只不过它们是外国的私营企业罢了。”在黄亚生看来,这些落后于印度的重要领域,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中印两国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历史和国情。两国都是东方文明古国,但在近代都饱受西方的侵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独立之后,中印两国都把现代化作为发展的主题,并非常关注对方的发展,提出要相互学习和借鉴。 印度市场和贸易的规模要比中国大;大商人的资本比中国商人资本雄厚,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生活渗透更深更广:贵金属大量流入数量更多:商业金融制度要比中国先进;工场手工业和雇工制规模比中国大。总的看来,印度此时的市场化进程要比中国走得更远。 独立之后印度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一种在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正统社会之间的中间道路。经济上建立了混合经济管理体制,即在所有制上实行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混合,在管理上实行市场和计划相结合。但它既非完全计划经济又非完全市场经济。70年代以前印度强调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把现代化简单地理解为工业化。这种战略使印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和独立自主的经济力量,工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的改革不彻底,不同旧的势力决裂,使种姓制度得到极大保留。农村的土地改革收效甚微,农业长期发展缓慢,产量不稳,农民的贫困现象严重。工业上,政府干预过大,国营经济效率低下,腐败严重,私营经济发展不足。另外市场的发展相对封闭,混合经济体制形成了一个在高额关税和进口管制保护下的国内市场,压抑了竞争机制,违反了商品流通规律,造成了印度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低下。 从70年代以来印度实行了一些经济改革。在农业方面主要是开展绿色革命,白色革命,农村扶贫等,使印度的农业获得了一定的增长,基本满足了自给自足的要求,但是印度政府由此更加依赖科技的作用而冷漠土地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改革,使印度的农村贫困现象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在工业方面主要是改革许可证制度,修改反垄断法,进行国企改革,加大市场的开放力度。这三项中除了国企改革之外,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市场化的制度建设相对较快。但是到90年代之前,改革的进程由于利益集团的政治化而受到影响。改革的步子太小,而且有反复。自拉奥政府上台之后,印度开始了迈向“自由化”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的方向是由工业化转向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同步发展,并注重社会的均衡发展。1991年到1996年是印度改革的五年稳定与改革的重要阶段。此后历届政府都坚持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目前印度经济存在的经济问题主要有财政赤字、农业发展不足、基础设施落后、金融体制的不完善和改革、城市建设问题、贫困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国企改革等等。虽然印窒的改革没有中国快,但是目前印度已经进入了一个中速调整发展阶段。 印度教文化对印度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制约着印度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模式。它的分散性和孤立性的特点使商业活动得到了保护,保持了其发展的历史延续性。但也使得大商人阶层长期游离于社会政治核心之外。大商人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力量对社会的“政治渗透”相当缓慢。尤其是独立之后“非冲突方式”和“第三条道路”也延长了种姓制的生命力,旧的社会秩序延续下来,传统的价值观念的极大地制约了人的现代化。中华文化实际上是秦文化的延伸与发展。秦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中央集权、农本思想与文化专制,从秦至清都一直在延续发展。中国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同儒家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总的说来,儒家的某些思想、中国政治的早熟,使中央集权、谋求政治稳定成为历朝历代的首要任务,要制造一种人为的平衡而不能顾及各区内经济的自山发展,不能鼓励市场的作用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能鼓励“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印度国内的政治体制对市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Rw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