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常人方法学概述

2022-12-27 04:38: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常人方法学概述》,欢迎阅读!
方法学,社会学,常人,概述
常人方法学概述

常人方法学概述



一、常人方法学概述

常人方法学也称民本土方法论或俗民方法学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其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芬克尔。常人方法学代表人物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萨克斯、谢格洛夫 (Emanuel Schegloff)、沙德诺 (David Sudnow)、特纳 (Roy Turner)

常人方法学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常识世界,研究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动具有权宜性,即行动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场景条件,并依赖自身的努力去完成的。规范只是行动者理解与说明实践行动的参照。场景本身是行动的一部分,它与行动一样是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构成的成果。

常人方法学认为,在日常实践过程中,行动、说明和场景构成了复杂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辨证关系,它们互为条件使实践行动具有反身性。这就是说,行动与环境是不断处于相互建构之中的。于是,在常人方法学看来,对人们行动的理解应该是对其实践系统的理解。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和社会行动具有索引性即当事人的实践活动运用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知识进行。由于日常语言和实践行动是以索引性表达的方式进行的,所以仅从遵守规则的角度来考虑行动问题并不合适。行动(或表达)的无尽索引性表明,对它们的意义必须诉诸索引及其行动表达的意义才能理解。比如加芬克尔发现,在日常谈话中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不仅基于当事人说出来的东西,而且根据大量谈话中未提到的因素,即言外之意。对这些言外之意的理解要依赖于谈话所涉及的当事人最近的互动发展过程及前景预期,依赖于对话发展的一系列时间上连贯的表达,依赖于谈话过程等。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关于行动的反思性监控的概念说明了作为一个持续过程的人的能动行动的复杂性。他认为,人们是根据自己的动机而采取行动的,并且对自己的行动保持着理论化的理解,这使人的行动(包括后续行动)总是表现出目的性,这就是行动的反思性监控。然而人又可能是在并非完全认识到的条件下行动的,这样,人的行动可能会产生一些意外后果,而这些包括意外后果的结果作为前提条件影响着人的下一个行动。由此可见人的行动、社会互动的复杂性。

二、常人方法学理论溯源

常人方法学创立于1960年代中期,这个词是由加芬克尔在1954年发明的。“ethno”指的是普通人,“methodology”是方法论之意,所以常人方法学分析的是普通人

1




常人方法学概述

处理日常生活社会互动的基本方法。

理论的思想来源是:帕森斯的社会理论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 维特根斯坦和日常语言哲学符号互动论;经典社会理论 1、帕森斯的社会理论

常人方法学理论是帕森斯理论的一种颠倒,即将帕森斯对社会秩序的解释神化去物化,使整个帕森斯的秩序理论摆脱意志论的色彩,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经验角度来理解社会秩序。对帕森斯的理论进行批判,认为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是行动者权宜性努力的成果;规则在行动之后,是使行动成为可说明的一种工具;如果存在社会秩序的基础,那也是认知性而非规范性。 2、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

现象学与社会学是对常人方法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传统,为常人方法学家提供了如何解决社会学问题的基本思路。胡塞尔(埃德蒙德·胡塞尔)认为知识,仅限于直接来自感性现象,其余的知识范畴,属于人对事物的直觉,深思或内省之产物,应该给予祛除。舒茨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日常生活世界的了解与描述。这两种观点对常人方法学有很深的影响。 3、维特根斯坦和日常语言哲学

维特根斯坦对常人方法学最主要的影响是他对规则问题的批判性分析。此外,由于常人方法学对日常语言的重视,许多日常语言哲学家对常人方法学家的社会分析也产生了不少影响,特别是谈话分析学者的许多想法都颇为收益于此。 4、符号互动论

戈夫曼对日常接触互动仪式研究,与常人方法学多有相契。他晚年关于互动秩序的提法也与常人方法学对秩序问题的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5、经典社会理论

常人方法学在某些方面还是很接近经典社会学家的观点,如涂尔干晚年对社会知的关注,韦伯(马克斯·韦伯)对社会学方法论的论述和解释社会学的设想,尤其是齐美尔对社会如何是可能的的思考。 三、常人方法学的主要概念

1)说明(accounts)是指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宣称正在从情境当中获取意义的能力。说明包括语言和意义。

2)考虑,又称计算算计指人们对外部世界做出解释的过程,是每一个人依其行为情景所赋予意义的能力。

3)指示性,又称索引性指一切考虑都对应于其特定行为情境:地点、时间、当事人、行为意图等。因此,研究者必须站在行动者的角度来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背景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NfG.html

相关推荐